首頁>歷史>

鋼鐵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生產物資,鋼鐵產量的多少能直觀反映出一個國家工業製造能力的強弱,而工業製造能力的強弱又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戰爭潛力的大小。抗戰之所以打得異常艱難,與中國大後方鋼產量嚴重不足有很大關係,從1938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8年時間中國大後方鋼產量累計只有4.5萬噸,可以說是少得可憐。4.5萬噸的鋼少到什麼程度呢?如果這些鋼被拿來造軍艦的話都不及日本造1艘"大和"號戰列艦的用鋼量。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難道中國不會發展鋼鐵工業嗎?其實早在1894年張之洞就靠著"自強,求富"的信念創辦了漢陽鐵廠。但由於煤炭和鐵礦石質量不高,使得漢陽鐵廠在開辦初期多次停產,甚至到了需要借款才能維持生產的地步。1908年3月26日,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由盛宣懷任總理。漢冶萍公司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鋼鐵年產量就達到了7萬噸。辛亥革命後漢陽鐵廠本該繼續發揮作用,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鋼鐵工藝取得突飛猛進,漢陽鋼鐵廠因無法得到新技術支援而逐漸落伍,再加上國內軍閥混戰導致漢陽鐵廠在1924年全面停產。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曾意識到鋼鐵產量不足會使得中國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吃大虧,於是在1936年3月制定了1個重工業發展的三年計劃。根據該計劃中國將在湖南湘潭、安徽馬鞍山等地建立鍊鋼廠,年產優質鋼鐵30萬噸。同時還計劃在湖南湘鄉及茶陵建設鍊鐵廠,計劃年產生鐵30萬噸。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為避免有關工廠落入敵手,建造30萬噸鋼鐵廠的計劃不得不停止。同時為保住本就脆弱的鋼鐵工業,還設法將一批沿海、沿江的鋼鐵廠搬遷到了重慶、四川這樣的大後方繼續生產。

搬遷到大後方的諸多鋼鐵廠合計起來鋼的最大年產量為3.9萬噸,可此時戰爭讓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再加上大後方交通不便、市場規模有限、工廠裝置落後等諸多因素共同導致鋼的實際產量非常有限,8年時間累計生產的鋼為4.5萬噸。這麼一丁點鋼用來造槍支彈藥都不夠,怎麼能製造出大口徑火炮?又拿什麼來造裝甲車和坦克?

要知道的是日本在1941年開始服役的"大和"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6.9萬噸,這意味著中國大後方生產8年的鋼都不夠用來造1艘類似"大和"號的戰列艦。日本在1937年鋼產量就突破了580萬噸,到1943年時鋼產量更是達到765萬噸,1938年到1945年間鋼的總產量達5019萬噸。正是有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工業實力,才讓日本擁有了大規模侵華的野心,中日兩國鋼產量千倍之差也足以反映出中國抗戰有多難。

那麼在二戰時期左手暴揍日本,右手扶持歐洲的美國又是什麼樣子呢?1938年美國鋼產量為2880萬噸,1939年上升為4780萬噸,1943年暴增至8059萬噸。

透過前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戰爭潛力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爆發後被徹底啟用。憑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美國不僅將日本先發制人的優勢成功抵消,還快速扭轉不利局面實施反推,最終將日本擴張夢想徹底擊碎。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令人細思極恐的歷史巧合——從秦漢晉到隋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