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羅馬五賢帝的後兩位皇帝安敦尼和馬可屬於養父子關係,安敦尼執政23年間,一直都沒有離開過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地區,同時,安敦尼也沒有讓馬可到行省去進行實地的培養鍛鍊,這兩人與前一任走遍帝國的皇帝哈德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哈德良的一生幾乎一直行走在帝國的土地上,尤其是常常親自去到邊境地區實地考查,也正是有了這些實地考查,才讓哈德良掌握了帝國的實際情況,也由此才能對帝國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領導。可以說,哈德良是一位實戰型的領導人。

而在他之後的安敦尼和馬可則可以說是理論型的領導人,當然,安敦尼只所以能夠穩坐於帝國首都23年,也是因為羅馬帝國在哈德良的政治架構下得以繼續平穩的執行,而安敦尼只是繼續著一種“秩序支配下的穩定”而已,但這個秩序是由之前的幾位皇帝所架構的,安敦尼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

所以,安敦尼執政的這23年是相對平穩但卻沒有亮點的,即便是後世的歷史學家也曾嘆息說這23年間簡直“無事可記”。而安敦尼最大的失策應該是也讓下一任皇帝馬可和他一樣,只是成為了一個理論型的領導人。

安敦尼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條件是必須讓當年只有17歲的馬可成為下一任皇帝,在公元138年安敦尼登基到公元161年去世的23年間,也是馬可從17歲到40歲的23年,在一個人最黃金的時間段,馬可卻一直待在安敦尼身邊而從沒有到行省去的經歷,這不論是對安敦尼還是對馬可來說,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更是一個錯誤的決策。

之後,在馬可執政的19年裡,新的問題不斷湧現,而由之前皇帝所架構的羅馬秩序已不能解決新的問題,這時,雖有哲學家皇帝之稱的馬可在面對這些新的問題和矛盾時卻無能為力,在帝國表面的穩定下各種矛盾開始顯現,而這也是帝國走向衰敗的開始。公元180年3月17日,,馬可去世,享年58歲,在位19年。

公元180年,馬可的兒子20歲的康茂德繼承皇位,但康茂德本人卻昏庸無能,他並不具備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能力,後世將康茂德的執政稱為尸位素餐。公元192年12月31日,康茂德被暗殺,享年31歲,在位12年。隨著康茂德的被殺,羅馬帝國再次陷入了依靠武力爭奪皇權的內亂時代,對於這段動亂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羅馬帝國的“3世紀危機”。

公元284年,戴克裡先登基稱帝,戴克裡先是來自於軍隊基層的軍官,有著很好的工作經驗,登基後,面對帝國的現狀,戴克裡先提出了兩帝共治的制度,和他共治的另一個皇帝是小自己5歲的朋友馬克西米安,戴克裡先很信任行動派的武將馬克西米安,而馬克西米安則又很欽佩戴克裡先的能力。

戴克裡先將羅馬帝國分為了東西兩部分,分界線大致在埃及和義大利之間,這樣,戴克裡先負責帝國東方的多瑙河防線,而馬克西米安則負責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及北非一帶。只所以做出這樣將天下一分為二分而治之的決定,也是戴克裡先基於當時帝國紛亂情況做出的正確選擇,可以說,這也是羅馬帝國東西統治體系形成的開始。

當然,戴克裡先並沒有要將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塊的意思,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出於對現實考量的後做出的選擇。於是,從公元286年開始到公元292年的7年間,兩位皇帝轉戰於各自負責的區域內,基本上解決了當時帝國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也說明,由戴克裡先所開創的共治體制在當時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因為“兩帝共治制”的成功,公元293年,戴克裡先又啟動了“四帝共治制”,即在兩位皇帝之下,再各自任命一位皇帝,也就是說,戴克裡先再次將帝國劃分成四個區域,分配給四位皇帝承擔帝國的防衛治理工作。當然,四位皇帝的地位還是以戴克裡先最高,馬克西米安次之,另外兩名副帝又次之的金字塔狀。

“四帝共治制”的特點是四位皇帝都將據點設在靠近防線的地方壓制敵人,所以,在實行了“四帝共治制”之後,蠻族大舉攻入帝國腹地燒殺劫掠的情況不再出現,帝國的防衛形勢再次得以加強,百姓們又回到了安全、和平的生活狀態。

因為要應付蠻族的入侵,戴克裡先將實施了四帝共治,但“四帝共治制”的人事任命體系卻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尤其是在世襲制已被羅馬人所接受的情況下。所以,在四帝之間產生了以各自家族為主體的爭奪皇位的新力量,因此,在這四個家族之間就發生了聯姻或爭鬥的局面,尤其是在公元305年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安宣佈禪讓退位以後。

兩位皇帝的同時退位,加之第二輪共治的四帝各自為政,讓第二輪的“四帝共治制”快速瓦解,對於最高皇權的爭奪大戰再次爆發,這次內戰的主角以第二輪共治的四帝為主,在經過公元306年到公元326年的20年後,君士坦丁在歷經了18年的權力鬥爭後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也是從戴克裡先起,羅馬在40年後,再一次回到由一位皇帝統治的時代。

成為皇帝后,君士坦丁將拜占庭設為羅馬的新首都,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以皇帝的身份參加了基督教的尼西亞公會議,發表了“聯合公報”並肯定了“三位一體”理論。這一事件可以說是君士坦丁將基督教拉入了羅馬政治範疇,這與之前君士坦丁還只是副帝的公元313年時釋出的“米蘭敕令”,只是承認基督教是羅馬公認的宗教之一,即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有著本質的不同。

君士坦丁將基督教拉入政治範疇的本意,其實是在構思一套長期有效的政治體系,之前常常以暗殺皇帝的方式奪取皇權是羅馬內戰產生的根本原因,而如果將賦予君主統治權力的物件由人轉變為神靈,那麼,君主權力就因為其神性而不再受到質疑,從而避免了人力的影響,簡單的說就是引入了君權神授的概念。

君十坦丁先是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後又引入了君權神授的理念,然後,又以皇帝權力從政策上偏袒、扶持基督教會,這一系列的運作,其實是構建了一套新的政治秩序,這既為自己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之後公元388年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的國教奠定了政治基礎,更打破了羅馬原有的以精神為本的政治秩序。

所以,君士坦丁在羅馬史上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定都拜占庭和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定都拜占庭是之後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的起點,而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則又讓羅馬帝國在君權神授的思想下,又得到了一個短暫的發展階段,也讓基督教在日後深刻地影響了歐洲歷史的發展。所以,有人曾說:“羅馬人曾經三次統治世界:第一次以軍團,第二次以法律,最後則是以基督教”。公元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去世,享年62歲。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春秋中後期宋國大夫華元、向戌倡導了兩次“弭兵”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