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皇帝帶兵打仗叫御駕親征。

我國第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應該是漢高祖劉邦。

自西楚霸王垓下大敗自刎烏江之後,劉邦迅速統一了全國,於公元前202年在山東定陶附近的汜水之陽即位稱帝,大封功臣。然而僅僅五個月過後,出於對異姓王的擔心和憂懼,正如其作《大風歌》裡雲: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於是劉邦親率大軍討伐異姓王。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等異姓王先後被消滅。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史記·韓信盧倌列傳》,高祖親征,韓王信戰敗逃入匈奴。時值嚴冬季節,劉邦不聽勸告,親率騎兵深入追擊,脫離步兵甚遠,結果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包圍,是謂“白登之圍”,一連七日糧盡人困馬乏,迫不得已向匈奴屈辱求和:以漢公主為單于妻,並恭送財務錦帛等物,才得以逃生!

劉邦之後,親征的皇帝一個接一個,漢光武帝劉秀、季漢昭烈帝劉備、吳大帝孫權、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高貴鄉公曹髦、前秦大帝苻堅、宋武帝劉裕、宋文帝劉義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後唐莊宗李存勖、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桓、遼聖宗耶律隆緒、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海陵王完顏亮、金末帝完顏承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清太宗皇太極、清聖祖康熙等幾十位皇帝都曾御駕親征,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流傳至今。這些親征的皇帝,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還有不幸當了俘虜的,甚至身死國滅的。今天我們簡單講講比較著名幾位皇帝!

成功典範:明成祖與清聖祖

明成祖五徵蒙元餘孽

明成祖朱棣是親征次數較多的一個皇帝,無他,親手從親侄子手裡奪過大明權柄,鎮守北方多年妥妥的馬上天子,肯定不安分!

從公元1410年到1424年的十四年間,先後五次率兵深入大漠犁庭掃穴,重創蒙元餘孽!

第一次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八月,率軍五十萬親征韃靼部,到達斡難河,擊敗本雅失裡與阿魯臺。本雅失裡投奔瓦剌部,後被瓦剌可汗馬哈木所殺。

第二次,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親征瓦剌,到達土拉河,戰於和林以東地區,馬哈木大財。

第三次,永樂二十年(1422年)親征阿魯臺部,到達克魯倫河,不見敵蹤,隨即轉攻兀良哈,獲勝南還。

以後又分別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兩次親征阿魯臺部,都未遇而歸。在第五次親征還軍途中,朱棣病逝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朱棣作為一個有為皇帝,五次親征卻三次連敵人蹤跡都沒找到,而自己也疲憊不堪,最後病死於親征途中,真可謂一大遺憾。

朱棣以後的皇帝,一個不如一個,反過來被人家揍,也是沒辦法的事了!

清聖祖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

明清之際,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厄魯特蒙古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圖爾伯特四大部。

噶爾丹是準噶爾部的首領,康熙十年(1671年),噶爾丹自立為汗後,裡通外國,勾結沙俄,先後吞併厄魯特蒙古誅部,打敗喀爾喀蒙古,迫使其南遷。狂叫要“奪取黃河為馬槽”,欲向中原奪取皇帝寶座,他的軍隊一直打到距北京僅九百里的內蒙古烏珠穆沁境內,清廷大為震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首次親征,以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允禵為副將,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扎為副將,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等人參贊軍務。後又命常寧率師會福全軍,康親王傑書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守。康熙親自率軍之博洛和。雙方在烏蘭布通會戰,噶爾丹戰敗西逃。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兵分三路,康熙親率京師八旗兵及火器營兵為中路,出獨石口,深入克魯倫河。此時正值蒙古大草原冰天雪地季節,寒冷異常,噶爾丹得知康熙又一次冒雪親征後,狼狽逃竄,清兵分頭圍追堵截,最後在昭莫多(今烏蘭巴托東南圖拉河上游南岸)進行激戰,噶爾丹妻子阿奴戰死,噶爾丹僅率數十騎逃之夭夭。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第三次率軍親征,西渡黃河至寧夏,命大臣馬思喀等人窮追不捨,噶爾丹內部眾叛親離,分崩離析。在清軍的重重包圍下,噶爾丹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最後服毒自殺。喀爾喀蒙古諸部得以回到原地並繼續接受清庭的各種封號。故康熙三次親征皆以勝利而告終,名副其實!

失敗者:隋煬帝與明英宗

隋煬帝三徵高麗,最終天下大亂

皇帝御駕親征有勝利者,自然就會有失敗者,如季漢昭烈皇帝劉備為報東吳孫權殺關二爺和張三爺之仇,不顧眾人反對,親率大軍出川徵吳,結果被陸遜小兒火燒連營七百里,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因為這段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只講講隋煬帝和明英宗的兩次親征失敗歷史。

隋煬帝親征高麗原因是這樣的。話說隋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楊廣北遊時見到高麗國使臣,便吩咐使臣說,寡人要在大業七年(611年)到涿郡玩玩,告訴你家高麗王到時候親自來見我。而三年後,楊廣同志如期而至,高麗王卻沒有到,楊廣大怒,決定征討高麗。軍令如山,一時間全國戰爭總動員幾百萬百姓被徵調服兵役,牛馬車船被徵用。士兵集中在涿郡,糧草卻在遼西郡,路上民夫運糧川流不息,晝夜不斷,病死累死餓死無數。在東萊海口造船的工匠,被晝夜趕工,死者十之三四。到大業八年(612年),聚集在涿郡的兵力達113萬之多。

二月九日,隋煬帝第一次親征高麗開始,每日發一軍,連發兵四十日,水陸並進,首尾呼應,戰陣長達近千里,聲勢浩大,《隋書》稱之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由於隋煬帝指揮欲很強,要求諸軍行動要事事報告,時時報告,聽指示,不得擅自主張。又命令:凡高麗請降,玩一律撫慰,不得進攻。結果導致高麗守軍不斷以假投降來拖延時間,戲弄隋軍。大將來護兒率四萬水軍攻平壤,因為隋煬帝的瞎指揮,最後逃回船上僅數千人。薩水之戰更慘,三十多萬人渡江,回到遼東時,僅剩兩千七百餘人,數萬計的軍用物資失之殆盡,第一次親征高麗慘敗。

以後隋煬帝又於大業九年(613年)、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率兵東征,由於高麗的頑強抵抗,再加上國內大規模農民起義和楊玄感兵變,第二次親征高麗也隨之失敗而歸;第三次親征以高麗求和而草草結束。最終隋煬帝三徵高麗使生活在他苛政暴斂下的廣大人民群眾雪上加霜,終於玩火自焚,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在大業十四年(618年)將隋朝和楊廣一起毀滅了(當然殺隋煬帝是宇文化及,代隋的是李淵)。

明英宗北狩瓦剌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親征被俘,則是宦官專政的結局。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那個夏天比較熱。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額森)率兵入侵大明!朱祁鎮大伴——一個被閹割的讀書酸秀才王振慫恿明英宗立即親征,彰顯明成祖昔日威武!當時吏部尚書王植,兵部尚書祁野,侍郎于謙等苦諫無果,頭天下詔,第二天就要出發。由於倉促行事,準備不足,五十萬大軍缺草少糧,沿途飢餓倒斃的兵士隨處可見。大軍到大同後,先派出的幾路軍隊相繼潰敗逃回,本來就因飢餓毫無鬥志,這下軍心大亂,無心戰鬥,只得下令返京。然而在返途中酸秀才死太監王振挾皇帝迴歸故里,想顯威風,走了一會兒,又怕大軍踏壞自家莊稼,半路下令返回,這來回一耽誤,被也先趕上來了。在距居庸關三十公里的土木堡時,追兵迫近,兵部尚書祁野催部隊迅速入關,但太監王振因自己押送財物的車隊沒有趕到,堅持不給走,並把祁野逐出營帳。繼而追兵已至,把明軍圍住,明軍缺衣少糧,第三天明英宗便被俘虜。在歷代親征皇帝中,即使大敗,也都能全身而退,不幸當了俘虜,也怪明英宗遇人不淑吧!

御駕親征,勝者青史留名;敗者遺臭萬年!當然,打仗是門藝術!不是誰都能招攬的活兒!作為皇帝,國家的最高統帥,不能把打仗當兒戲!《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馬法》有云:國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國家雖然大,好戰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易經》說:“君子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記防備。”軍事不可以隨意,隨意就沒有威嚴;武器不能廢棄,廢棄就導致敵人來。

作為我們個人來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就算遇到了事情或者困難,當然不要退縮,要勇往直前,迎難而上!這個迎難而上要有所計劃,要有所準備,以不變應萬變!不一定能成功,但也不要輸得很難看!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漢與隋唐的歷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