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仁宗趙禎是兩千年封建歷史當中,“仁宗”這個廟號最得人心的一個,他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的君子懷德懷仁的高潔品格,千百年來不斷的被人們所傳頌,可以說是中國四百多位正統帝王中最稱職的一位“仁”宗皇帝,完全對得起這個“仁”字。

據說,他寧願自己渴著也不願意宮人受罰,寧願自己牙被咯嘣也不願意下人被責,當真是天下第一仁君。這個“仁宗”的廟號,趙禎是第一個享用的,也是歷史上人們最無爭議的一個“仁宗”皇帝。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是宋仁宗趙禎,也是有著一些心酸和暗黑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的一些不那麼光明的別樣帝王生涯,具體我們從兩方面的事情來說說。

一是宋仁宗治國有術,御家無方。

宋仁宗是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共駕御天下42年,期間經濟發達、社會較為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對外攻防有序,尤其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但這些所有的成就都讓趙禎的晚年不是順心如意,為什麼呢?因為趙禎沒有皇子繼承他的皇位。趙禎其實是有子女的,一共有過3子13女,其中3子和9女早夭,只剩下4個公主存世,但長壽的也不多。

到了晚年,一心求子的趙禎甚至還玩起了方術丹藥,朝政也很少理會,一門心思躲在後宮御妃求子。可惜的是,無論他怎麼努力,皇子卻再也沒有來到過。相反的是,後宮妃子卻各種離奇的死法層出不窮,實在是讓趙禎頭疼不已。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甚至還有人假冒他的皇子以求富貴,最後這假皇子雖然被識破誅殺,但這個笑話直到將近千年以後的今天還有人在口口相傳。

按我們現在這樣的,親眼目睹過無數宮鬥劇而且高智商的人來說啊,趙禎這個皇帝是有無限的造娃機會的,而且他具備生育能力卻始終沒有皇子,實在是說不過去,按機率論來說都是不合邏輯的。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大概也許應該是趙禎對後宮的極其弱勢的控制,導致後宮混亂,相互攀比、傾軋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較量,目的就是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宮鬥邏輯,而最終的受害者顯而易見,就是宋仁宗趙禎,在那樣的情形之下,他是不可能有一個親生皇子的。就連他過繼為子的趙宗實(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趙曙),也是經歷過很多波折才順利掌權的,而且還是在曹皇后的百般呵護之下。

人世間的事情總是這樣,不會給某一個人完美無瑕的人生,就像“人”這個字,相互支撐的兩個筆畫尚且又長又短,所以有好必有壞,有善必有惡,有功必有過,有成必有敗,宋仁宗的仁固然能為後世稱頌,但他對家庭治理的毫無章法使得他難以有皇子延續自己的“仁”政,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不過啊,偉大的帝王好像都有這個缺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對家庭的治理好像都一般般。

二是宋仁宗對文人極其寬縱,但對武將卻過於苛刻,直接造成了“北宋無將”局面的進一步加劇。

史學界有個定論,就是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說的就是北宋沒有特別厲害的武將,南宋則沒有特別厲害的宰相。可是啊,仔細一想,這句話是有事實錯誤的,北宋並非武將,南宋也並非無相,只不過當權者的重心沒在其中一方而已。文武雙方雖同朝為官,但事實上是兩個天然對立的階層。你要支援一方,必然就要打壓另一方。

北宋立國以後,清楚明白唐末五代的混亂之由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得位於武將的權力和武將的擁戴,但深知其中利害的趙匡胤還是“杯酒釋兵權”以解武將之權,決心以文為主,以文抑武,這才有了後來仁宗朝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武將在北宋一朝到底有多麼式微?我們從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北宋對遼國用兵之時,武將在北方平原和草原作戰,是沒有任何自主之權的,只能依照皇帝陛下和樞密院既定的作戰方式進行作戰,號為“陣圖”,一旦有所改變,必須向中央請示,如無請示,以欺君罪論處。也就是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在北宋是不可能被允許的。這樣一來,哪個武將還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只能空揹著主帥的名號,按照一群書生的指揮瞎打了,這種情況從北宋立國到仁宗朝是愈演愈烈。

北宋對武將的輕視,還有個實證可以參考。宋仁宗趙禎時期的一代名將,也可能是北宋王朝最有名的名將狄青,哪怕到現在還有人在祭奠他。狄青出身低微,曾經坐過牢,臉上還有北宋王朝賞賜給他的刺青,他一生跌宕起伏、智計百出、戰功赫赫,前後凡經二十五戰,曾大破西夏,夜襲崑崙關,平儂智高之亂,官至北宋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副部長)。但這樣一個王朝之英雄,後來僅僅因為在家燒紙錢祭祀先人靈位一事,居然被我們的千古第一仁君趙禎無情的貶謫,最後慘淡的驚懼而死,真是讓人徒生感嘆,唏噓不已。

不但如此,據歷史記載,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京西轉運副使朱臺符就曾上書朝廷言農政與軍政之弊端。他在諫言裡面說,“將帥者,王之爪牙”,既已“登壇授鉞”,執掌兵權,就應該有臨陣裁奪的自由,而“近代動相牽制,不許便宜,兵以奇勝而節制以陣圖”,因此“勇敢無所奮,智謀無所施”,使得王師常常敗北。這幾句話,道破了“北宋無將”之真諦。

由此可見,北宋一朝還是有明白人的,懂得軍事之利弊,只可惜趙禎和他的祖先們都不願意五代王朝的悲劇重演,被武將的擅權給嚇壞了,決心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武將嘛,該幹嘛幹嘛去,只能老老實實遵從皇帝聽命文臣,做一個朝堂之中的二等公民。好在的是,北宋還是有些很牛的文人,能文能武,掛著文人的稱號,卻又做著武將的功績,比如范仲淹、韓琦等等。

到最後啊,北宋實在是無將可用了,到了徽宗時期,無根之人、北宋第一奸宦童貫居然掛帥出征,統兵征戰四方。好在的是,童貫真的有兩把刷子,他竟然真的取得了攻破西夏、收復河湟並平定方臘起義的輝煌戰績,真的是讓人驚歎不已。北宋朝廷也沒有辜負他,後來封他為“廣陽郡王”,與權相蔡京共掌朝政,蔡京為“公相”,童貫無根,所以人稱“媼相”,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童貫打仗有兩下子,但治國就不說了,《水滸傳》已經告訴了我們結果。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梳理出來這樣一個結論,宋仁宗的“仁”乃至北宋王朝的“仁政”,實質上是一種兩面派政策,那是在五代十國戰亂不堪後的一次極端修復,極度崇文抑武,極度壓制武將權力,對文人士子則格外關照。他們能做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卻不能容忍武將哪怕一丁點的逾矩行為,也不會太重視後宮的治理和女子的地位。因此,宋仁宗無後,而北宋整個王朝的帝王子嗣都不是那麼盡如人意。“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也在北宋時期紮下根來,成為了思想禁錮的原始根基,也成為了後世之中華夏民族多次被異族攻滅的一大原因。還有啊,北宋雖然是文人口中的千秋盛世,但對黎民百姓來說似乎不那麼友好,北宋立國的167年中,大小農民起義似乎是沒有怎麼斷過,王小波起義、鐘相楊么起義、方臘起義,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梁山泊108將等,都是實打實的明證。

由此可見啊,團結好了這個文人還是很有好處的,最起碼你不能得罪文人。因為,歷史評價的好與壞都在文人心裡和筆下,你的千秋功過,你的青史留名乃至你的家長裡短、個人隱私,畢竟都是抓在人家手裡的,你說是吧?!

4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馬背上打天下,縱橫沙場的昭陵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