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電這種特殊的物質,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才被德國的物理學家發明出來,奇怪的是,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裡面卻存在電這個字。那麼問題來了:古時候沒有電,為什麼中國的古人卻造了電這個字?
一、不斷變化的古漢語華夏民族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繁衍到現在,已經有5000多年的時間了,但是在這5000年裡,很多詞彙的意思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大學中文系裡有這兩門課:一個叫做訓詁學,一個叫做音音韻學(有的院校直接設立古代漢語科目),這兩門科目其實就和研究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差別有關。
而從古今漢語對比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漢語其實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很多詞彙,現代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也是截然不同的,不過,總的來說,這種漢語詞彙的變化,大致可以歸納出兩種情況。
圖片:漢語不斷變化資料截圖
1、引申意義
第一種,可以理解這些漢語詞彙因為引申或者派生方面的因素,而逐漸發生了詞彙方面的變化,比如說喜歡玩象棋的朋友可能會發現,象棋棋盤上的炮有兩種寫法,一種炮是火字旁的,而另一種是石字旁的。
傳說象棋這個遊戲,是三皇五帝時代帝舜的弟弟象所發明出來的棋,因此被叫做象棋,當然這個說法不能夠當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最遲在中古時代(南朝——元朝),象棋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在這個時代裡是不存在真正意義火炮的,雖然歷史學家認為,蒙古滅亡南宋的時候曾經請阿拉伯的能工巧匠鑄造了回回炮,並且透過回回炮打開了襄陽的城門。但是對於回回炮的屬性,主流學者認為,這種回回炮也就是一種加強版的拋石機,根本不是真正的火炮。
歷史學者認為,真正的火炮,大約是元朝末年才出現,並且廣泛應用於元朝和元末群雄的戰爭中,比如陳友諒的兵船就配備大量的火炮。
圖片:火炮劇照
元朝末年才出現火炮,那麼元朝之前的炮是什麼?其實前文已經有了暗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把拋石機稱為炮,所以古代的炮字兒是石字旁的。
後來由於火炮的出現,人們覺得這種火炮的性質和之前的石炮有些類似,因此將這種火器稱之為火炮,後來逐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將拋石機這種正統的炮叫做炮,而是叫將火炮理解成炮。
這就是典型的,炮的引申意義逐漸取代了原本的意義,其實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裡還有很多,比如共和這個詞彙,最初指的是西周末年的時候,周公和召公一起攝政,結果只在近代這個詞彙被理解成為了嶄新的含義。
圖片:拋石機劇照
2、面目全非
第二種可以理解成面目全非的情況,古代漢語裡面的很多詞彙經過時代的變化,已經和現代無法取得一致的意義了。
比如說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前皇后李祖娥被後來的皇帝霸佔,而李祖娥的兒子詢問她這件事的時候,稱自己的母親為姊姊,南北朝時期這個詞彙的意思就是母親的意思,而在現代,這個詞彙代表著姐姐,其實這種情況在漢語裡面也有很多。
二、神奇的電電這個詞彙,其實也經過了派生含義的變革。
1、電的原本意義
馬克思提出這樣的認為:語言其實來自於日常勞動,因為在日常勞動中人和人之間需要溝通,人類將周圍世界的事物總結出一些特殊的發音,並且,這些發音經過發展演變,最終成了現代人類的語言。
電這個字至少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人類主要從事農耕勞動,對大自然的接觸是最深的。在殷商時期,華夏先民存在著對上天的崇拜,並且在西周的《易經》裡面也有對天象的描述。(按:《易經》的第一章的內容,就是乾為天。從這可以看出古人對天象的重視)。
隨著中國民間神話的發展,古人還對於雷電現象做出了這樣的想象:天上存在著雷公和電母,雷公負責製造雷聲,而電母則釋放光亮。
並且古代確實存在被雷電擊死的人,比如在清朝的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有人因為被雷電擊中而喪命,所以古人很朦朧的意識到:雷和電確實容易造成人的死亡。
2、電的發展
在19世紀左右,歐洲的哲學界提出這樣一種猜想,認為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關聯,因此很多學者認為,電其實可以透過磁場製造。於是在物理學家的努力研究之下,電磁發電理論得到了發展,並且,隨著理論的不斷成熟,電磁發電理論也得到了應用,並且引發了歐洲歷史上的電氣革命。
其實,早在17世紀的時候,歐洲的物理學家,就已經比較系統性的對電這種看不見但又特殊存在的物質進行了研究,此前雖然人類也或多或少意識到了電的存在,但是這種認知是模糊、不繫統的。
同時,美國的物理學家透過研究,確定了天上的雷電和物理學上說的電是同一種物質,並且,電能也在19世紀後期被德國和美國用來從事生產活動。
電器出現以後,也在第一時間傳入了中國,不過,最初使用這些電器的,是在洋人的租界裡。此外,清政府為了通訊方便,也置辦了電臺這些東西。結合當時整個中國社會來看,電是非常小眾的東西,因此,電器真正在我國做到全面普及,還是80年代以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