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德富蘇峰(1863-1957),是明治與昭和時期日本著名的新聞記者、歷史學家、評論家。1906年,他歷時兩個月零10天遊歷中國,寫出了《七十八日遊記》;1917年,他歷時兩個月零21天再次遊歷中國,寫出了《中國漫遊記》。

德富蘇峰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相當熟悉,兩本遊記文字優美,引人入勝。他的文章表現出很矛盾的方面,一方面他對中國文化表現出強烈的熱愛,一方面又表現出一種軍國主義傾向,給政府出謀劃策如何對付中國、利用中國。他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的分析在許多方面可謂入木三分,令人沉思。

以下是德富蘇峰在《七十八日遊記》《中國漫遊記》中對中國人的評價摘錄,這些評價畢竟是100年前的中國以及中國人,這些評價從某些方面或者個別人身上有一定道理,即使那時也有一大批為了民族振興而出生入死的仁人志士,何況100年後的中國已經崛起,雄獅已經醒來!但我們一定要警醒!

據一箇中國通說,在中國有家無國,有孝無忠。

貫穿中國古今的最有名的特點就是“軟弱”。

對中國人來說,竭盡全力擊退入侵的勢力是不可想像的,具備了戰鬥的能力才會得到和平之類的話聽起來過於偉大遙遠,他們除了花高價買和平的對策以外別無辦法。

這與其說他們是和平的人民,不如說是軟弱的人民,才更貼切。

只是其國家的性質本來就是軟弱的,其國民性本來也是軟弱的。即使現在,很多人從其容貌氣質上很難判斷出是男是女。

我覺得在中國很難找到即使付諸武力也要堅持自己主張的男人。個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式的戰鬥不過都是虛張聲勢,嚇唬人而已。士兵們當然都顯出一副勇猛的樣子,正所謂旗正正陣堂堂,中國的戰鬥就和中國的戲劇一樣,只不過都是咋呼一些罷了。說是百萬大軍,其中真正拿著武器打仗的也不過一成,其他人都是舉旗的、擂鼓的而已。

劍不輕易拔出來,一旦拔出來必戰無疑這句話在中國人和中國這個國家身上都是得不到實踐的。

中國軟弱的特點,古往今來,從他們忙於防禦進攻這一點上也可以得到充分印證。

中國人只要有了沒有辦法這個想法,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他們都可以適應。

中國人沒有正邪的標準,只有利害的打算。

中國人好像有這樣一個信條,對比自己強的人馬上就磕頭, 在強大的勢力面前從一開始就不爭執。

在中國為國而死為君而死這樣的事蹟都是些不識時務的傻瓜才做的事,他們表面上被讚揚,背後被人嘲笑,這種事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中國人的心裡大都可憐岳飛,羨慕秦檜,這麼說大概也不過分。

中國人的安心立命其實就是被征服者的安心立命。他們凡事不是從強者的角度去考慮。

中國人有被征服的體會,所以才會形成軟弱的性格。具體說來,他們領會問題的方法就是敗者領會問題的方法,無論遇到多麼不講道理的事他們都會顯示出忍耐的性格來。

那些中國人還故意大聲說著英語,恐怕別人聽不見似的。

看著那些高聲呼喊、動跑西跑的人們,要說不可思議好像顯得自己太傻了,可是中國人就是那種出力之前先出聲的人種了。

1917年,德富蘇峰在山海關慨嘆:回首中原無管仲,山河形勢為誰雄。為什麼四萬萬人中就沒有一個管仲呢?而且到現在也沒有發現一個可以稱霸一方的將才。

他到北京後又慨嘆: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的諸葛孔明,是一個學識和功績兼備的全才,可以說是中國繼管仲之後偉大的政治家。我悲嘆在今天的中華民國已經找不到這樣的人才了。

德富蘇峰慨嘆中國當時無人才,有一定道理。當時清朝被推翻不久,雖說進入民國,但是軍閥混戰,南北分裂,誰也沒有能力收拾殘局,中國山河破敗。德富蘇峰慨嘆中國無人才,也表現出日本在世界暫露頭腳後,對中國不屑一顧的心態,實際上也是給日本國民打氣:不要看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實際上是一盤散沙。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湖北黃石的名人,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和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