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且說曹休多年來對東吳採取攻勢,江東各郡有些人不看好孫權,於是紛紛起兵造反,攻破不少縣城。賊人聚集在丹陽、吳、會稽三郡交界之地,這裡地處山區易守難攻又便於隱蔽。於是孫權專門把三郡交界的山區單獨劃出來設立東安郡,由全琮擔任太守,治所設在富春。
全琮這些年跟著呂範、陸遜同曹魏打過幾次大仗,作為見過大場面的將軍,平定賊寇還是沒有懸念的。全琮到任後賞罰分明,對叛軍分化瓦解積極招降,躲在深山中的賊寇逐漸出來歸附。全琮在任數年沒怎麼打仗,就把叛軍瓦解了,甚至還從中招募了一萬多人擴充部隊。
《三國志·全琮傳》載: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得萬餘人。權召琮還牛渚,罷東安郡。
既然叛亂消失於無形,全琮的任務就結束了,於是孫權又把全琮調到牛渚大營,隨即撤銷了東安郡。合著孫權專門給全琮設了個郡,全琮一走,這個設在山區的郡就沒人了。想來也是,這裡的人除了全琮帶來的部隊外,就是山裡的叛軍,全琮一走把兩撥人都帶走了,空留一片大山。這至少說明全琮智力並不像龐統說的那麼低,還是挺有頭腦的。這個東安郡在黃武五年(226)設立,黃武七年(228)撤銷,可見兩三年的時間全琮帶給當地非常大的變化。
全琮北上途中經過家鄉錢唐縣,特意停下來修繕祭祀祖墳,搞了一場隆重盛大的儀式。全琮藉機把生平認識的本地老友、宗族親戚全都叫了過去,搞了一場“大撒幣”。
《江表傳》載:琮還,經過錢唐,修祭墳墓,麾幢節蓋,曜於舊裡,請會邑人平生知舊、宗族六親,施散惠與,千有餘萬,本土以為榮。
龐統當年對全琮的評價除“智力不多”外,還有一條叫“好施慕名”,這條絕對稱得上全琮不會倒的人設。上期講過,全琮最初積累名望靠的就是仗義疏財,雖然疏的是他老爹的財。如今全琮自己當了將軍立了大功,隆重地榮歸故里,心情自然大好。“施散惠與,千有餘萬”之下,當地人必定都誇全琮,以他為本地的榮耀。
這裡也能看出全琮行事高調,錦衣夜行絕不是他的風格。可是別忘記錢唐屬於吳郡,而吳郡又是江東大族聚集地,所謂吳郡四姓中並沒有全家,全琮這麼幹有點暴發戶的意思,太過招搖。行事高調的人通常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全琮也不例外,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講。
至少眼下圓滿完成平叛任務的全琮春風得意,榮歸故里給鄉親們撒錢,看著家鄉的人都稱讚愛戴自己,開心得不得了。全琮還能更得意嗎?能。
轉年,即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立功不久的全琮升遷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這一連串官職當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全琮迎娶孫權的長女孫魯班,成為孫權的駙馬。孫魯班原本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可惜周循早亡。有道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孫魯班嫁給全琮後,全琮的地位再上新臺階,而孫魯班又被人稱作全公主。
孫魯班
全琮重大事件之五——勸阻太子徵魏孫權稱帝當然要搞出點大動作來呼應,他讓太子孫登去伐魏。孫權這時候也是有點飄,幾個月前石亭之戰大破曹休十萬大軍,不僅讓孫權下決心稱帝,也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可是東吳帝國初立,皇帝雄心勃勃讓太子出征,群臣都不敢掃孫權的興,誰也不敢出面勸諫。散朝之後全琮私下上表孫權,寫道:“自古以來並沒有讓太子帶兵出征的例子,太子要麼跟隨君王出征,被稱作撫軍;要麼皇君王出征時,太子坐鎮後方監國。如今太子出征,不符合古往今來的慣例,臣竊以為不妥,很擔心啊。”
《江表傳》載:琮密表曰:“古來太子未嘗偏徵也,故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太子東出,非古制也,臣竊憂疑。”
為什麼說太子要麼輔佐君王,要麼守備後方呢?這當中有個稍微敏感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君王當然年紀比太子大,沒有意外的話太子是下一任君王。老皇帝帶兵出征如有閃失,太子繼承皇位,國家繼續運轉。可太子如果掛帥出征遭遇不測,皇位的繼承勢必成為問題,輕則重新立儲,隨之而來就是太子原班人馬進行洗牌;重則血脈斷絕,只能從旁系尋找繼承人,到時又會出現很多風險。
這個道理簡單,但說出來不好聽,所以誰也不敢勸諫。只有全琮秘密上表,雖然是駙馬,也還是需要很大勇氣。全琮還是講了策略,沒有當面勸,而是私下上表,最大程度維護了孫權的面子。孫權如夢方醒,當時太子孫登已經領軍開拔,孫權趕緊下令撤軍。群臣紛紛稱讚全琮顧全大局的氣節。
嘉禾二年(233),孫權因遼東公孫淵背信斬殺吳國使者大怒,欲渡海討伐遼東,被群臣苦勸作罷。孫權轉而集結兵力伐魏,將怒火傾瀉於合肥前線。
全琮帶領五萬兵力征討合肥西面的六安,以切斷合肥與曹魏西面地盤的聯絡。吳軍來勢洶洶,六安的百姓四散奔逃。人口可是寶貴的資源,兵源與勞動力都要依靠人口基數,所以當時的戰役總是伴隨著遷徙人口。
部將們正準備分兵追捕,全琮卻說道:“趁人之危而抓捕他們,讓這些人家庭離散,並不是國家應該做的。如今我們分兵捕民,不正是讓被抓的人妻離子散嗎,這樣做對嗎?就算抓到一些人,收穫及不足以削弱敵人,又損害了我國的聲望。假如因為放走百姓上面怪罪下來,我全琮一人扛著,也不能用這種辜負國家的事情來邀功。”
《三國志·全琮傳》載: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可謂全哉?縱有所獲,猶不足以弱敵而副國望也。
這個話說出來真是漂亮,大義凜然的。可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人口是第一寶貴的資源,連董卓燒洛陽時都懂得把百姓一塊遷往長安,曹操、劉備包括孫權在各種戰役裡爭奪百姓、遷徙人口的事在史書中俯拾皆是。最著名的例如漢中之戰,曹操把百姓都遷往關中,劉備基本只得了座空城。
誰都知道強迫百姓遷離故土,搞不好家破人亡,這種事並不道德,但都是為了增加己方實力。全琮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放跑了六安百姓,還真是跟當時的慣例相反。好像全琮這個人身上帶著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年輕時把老爹幾千斛米白白送人,做將軍後風風光光回老家大肆撒錢,現在又突然不想破壞魏國百姓的幸福家庭,甘願全都放跑。
全琮作為年輕的東吳後起之秀,沒經歷過創業之艱難,應該說他表現出來的特質很“富二代”。
筆者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單純觀察到這種現象,全琮沒參與過東吳集團的創業,他的起步資金包括地位與聲望,都建立在父親全柔的基礎上,所以他的表現跟創業老臣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以至於有些過於理想化和另類。這也跟全琮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有關,他的仕途基本沒遇到過挫折,本身能力又強,所以隨之而來行為上比他人更加帶有理想化跟浪漫主義。越細讀全琮本傳,越覺得這個人有意思。
全琮重大事件之六——交惡朱桓,情急甩鍋嘉禾三年(234),孫權再次進攻合肥新城,以朱然、全琮為左右督軍。只是孫權的軍事水平大家都清楚,他御駕親征的效果還不如委任個大將,跟滿寵打了幾回合絲毫沒佔到便宜,吳軍這邊又起了瘟疫,又聽說曹叡正在來合肥的路上,孫權趕緊撤退了。
嘉禾六年(237),這一年黃河流域發生洪災,曹魏糧食減產。曹叡偏偏大興土木,又是把長安城的鐘、銅人、承露盤等東西往洛陽搬,結果大銅人搬不動留在霸城,承露盤中途也損壞了,曹叡不甘心,又大規模鍊銅,在洛陽皇宮司馬門外樹起兩個大銅人。接著又給自己修了座大花園,裡面養著許多野生動物。另外還擴建皇宮,修建祭壇等等,總之曹叡很能折騰,把魏國百姓弄得苦不堪言。
恰好這時候魏國廬江郡主簿呂習暗通東吳,表示願意迎接吳軍進城,自己做內應開城門。於是孫權就派全琮為主將、朱桓為副將領兵前往廬江。結果呂習保密工作沒做好,被廬江太守李膺發現,李膺領軍嚴陣以待。既然沒了機會,全琮便下令撤軍。
我們知道孫權對在外的統兵大將向來比較不放心,喜歡玩權力平衡,總是設定兩位都督互相牽制。這次雖然衛將軍全琮地位比前將軍朱桓高,但孫權另外安排了一名參軍,這便是胡琮。雖說胡琮只是偏將軍級別不高,但此人早在孫策統領江東時期,就陪同孫權讀書,是孫權的鐵桿親信,這層關係遠非常人能比。於是當全琮帶兵出征,孫權就時不時透過胡琮宣讀詔命,搞單線聯絡,遙控部隊。
所以全琮不戰而退到底是他自己還是孫權的決定,誰也說不清。恰好朱桓又是老將,年紀差不多比全琮長一輩,朱桓因為無功而返心中很不爽,又覺得全琮這小子是仗著駙馬身份才爬到自己頭上的,看全琮就更不爽。結果全琮時不時還得看胡琮的臉色,胡琮又直接聽命於孫權,感覺好像全琮就是個擺設,這讓朱桓更加不爽。
全琮召集眾將商議對魏國進行偷襲,免得大軍白跑一趟,好歹找回點面子。素來自視甚高的朱桓感覺自己身為副帥卻毫無權力,還要聽命於草包一樣的全琮,覺得特沒面子,於是沒參加會議,卻單獨找到全琮大吵了一架,對全琮的策略提出激烈反對。全琮急於脫身,就對朱桓說都是胡琮的意思。
朱桓更加激動,派人去叫胡琮過來,並吩咐手下準備幹掉胡琮。結果訊息走漏,胡琮沒有來,朱桓便把洩密的人殺掉了。朱桓的參謀來勸,朱桓居然又把參謀給殺了。
《三國志·朱桓傳》載:桓出,不見綜,知左右所為,因斫殺之。桓佐軍進諫,刺殺佐軍,遂託狂發,詣建業治病。權惜其功能,故不罪。
這起怪異的事件給陰謀論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借題發揮進行所謂分析與猜想的文章太多了。而在朱桓篇筆者已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裡就不多重複了。簡而言之筆者不認為這裡有什麼陰謀論,朱桓殺的“左右”、“佐軍”都是自己部下,真的不能強行套個陰謀論,他是真瘋了。
至於之前朱桓的異常表現其實就是精神病發作,越來越嚴重最後失控殺人。也就是說全琮只是在精神失常的朱桓眼裡是草包,這件事不能拿來衡量全琮與胡琮。
陸遜侄子,東吳重臣陸凱有過評價:“先帝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這裡的先帝指孫權,提到胡琮是與四大家族一同讚賞的,可見胡琮絕非小人,而且胡琮也是在《三國志》裡擁有傳記的重要人物,孫權只是用他當傳聲筒而已,胡琮不太可能在軍隊裡做影響不好的事。
至於全琮跟朱桓說命令是胡琮傳達的,應該是被朱桓反常的舉止給嚇到了,急於脫身的甩鍋之舉。就如筆者此前說過,全琮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既沒經歷過創業艱辛,又沒品嚐過慘敗的痛苦,孫權又很器重他。突然他的副手,比他大一輩的老將朱桓發了瘋地跟他爭吵,這位精英官二代情急之下把鍋甩給了參軍胡琮。好在胡琮逃過一劫,不然這個黑點不僅對朱桓,就算對全琮也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朱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