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國中的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為了蜀漢大業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還沒有完成六出祁山,光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在他死後,蜀國支撐了十多年便滅亡了,不少人把這個黑鍋推給了後主劉禪,認為是他的昏庸和懦弱,造成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那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咱們先依據當時的背景分析一波,蜀國因為諸葛亮在漢中的休士勸農和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人口達到了百萬之眾,而面對擁有四百萬人口的曹魏集團,諸葛亮和他的弟子姜維選擇連年征戰,在數十年中發動了百餘場的戰役。
蜀國選擇了以弱戰強,而魏國則是被動防守,期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並沒有傷到曹魏的根基,反倒是蜀國,因為去全國兵力入侵,導致農忙之時,國內連收割麥子的男丁都沒有,而前方戰事又需要大量的糧草供應,為了伐魏,蜀國可以說是掏空了國力,這是蜀漢政權被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者說,劉禪真的是軟弱無能嗎?影視劇中,他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政權走向衰敗,又因為“樂不思蜀”讓後人都說他是扶不起的劉阿斗。(樂不思蜀的由來:在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司馬昭問及劉禪,是否想念故鄉,此時劉禪卻說到:“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是劉禪昏庸懦弱的一面嗎?其實劉禪如果說他想念故鄉,估計司馬昭肯定會以為他有復辟之心,痛下殺手,哪怕不殺,為了他的統治地位,也不過放任劉禪回到故居,劉禪的這個回答,就是讓司馬昭打消疑慮,暗示自己沒有威脅,司馬昭聽完後,果然哈哈大笑,還封了劉禪做了安樂公,劉禪因此有了善終,所以從另一個方面說,劉禪還是很聰明的。
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可以說朝中大臣基本是他提攜上來的,當時唯一能牽制諸葛亮的張飛關羽二人都已身死,而趙雲當時對諸葛亮是馬首是瞻的,所以上朝時,看到強勢的諸葛亮,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劉禪只剩下了一句臺詞,“一切皆有相父定奪”。
在諸葛亮五次北伐後,他身體已經吃不消了,但還是強撐著一口氣,沒想到在五丈原病情發作,大限將至的時候,阿斗聽到訊息,立馬派了李福前來,同時聽聽諸葛亮交代了什麼遺言,看到在床榻上奄奄一息的諸葛亮,李福連忙上前問道:“丞相,陛下讓我問你,在你死後,諸葛瞻怎麼辦?”
諸葛亮心裡瞬間反應過來了,他一直以為後主只知享樂,不理朝政,原來他藏的很深,劉禪聰明著呢,他害怕諸葛亮的兒子到時候聯合朝中其他大臣來以下犯上,上演篡位戲碼,諸葛亮當時就斷斷續續的回答:“陛下放心,老臣家中還有800棵桑樹,足以養活他了。”
聽到了這句話,劉禪也算放了心,他知道諸葛家並沒有野心,所以在掌權後,劉禪直接封了諸葛瞻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物,後來魏國入侵,諸葛瞻也戰死在了錦竹,諸葛一家也稱得上是滿門忠烈了。
話說到最後,雖然劉禪是個懂得中庸之道的皇帝,但依舊扭轉不了蜀國勢單力薄的事實,在亡國後,他也認清了現實,選擇做了一個安逸的貴族,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對此各位看官又有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