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839-42年間,東西方軍事科技的差距因鴉片戰爭而暴露無遺。與生俱來的隔絕,讓清軍始終沉浸於閉門造車的舒適快感。直到發現形勢急轉直下,才忙著去故紙堆中尋覓破敵良方。其成果就是許多被長期埋沒在前明寶典中的決戰兵器。

儘管沒能扭轉歷史的結局,卻還是在戰爭的某些時刻,讓遠道而來的英國人都嚇出一身冷汗。

鴉片戰爭中的英國軍事技術 完全凌駕在清朝之上

隨著鴉片戰爭的悄然爆發,英國海軍對清朝的軍事體系也有了進一步認識。他們基於多次交手的直觀感受,認定清朝水師手裡最有威力的武器還是火炮。許多英國記者還為渲染報道的文學效果,將筆下的清軍船炮和要塞描繪的十分誇張。比如在1842年的吳淞之戰過後,就宣佈陸戰隊從佔領的炮臺和縣城中繳獲了253門火炮。其中絕大部分是大口徑,還配備有旋轉炮軸,並安裝在嶄新的堅固炮車上。

事實上,吳淞炮臺的武器雖是新鑄為主,但根本沒配備可旋轉的炮軸和移動炮車。因此,無論火炮本身的效能有何提高,都無法在試射過後做大量調整。戰役中的英國戰艦,也正是利用這個弱點,及時航行到許多炮位的射擊死角,從而形成一邊倒的火力傾斜。隨軍記者在稍後跟進,只能見到被徹底摧毀的工事殘骸,以及許多早就殘缺不全的火炮零件。於是便自行腦補,儘可能按自己所熟知的軍隊模樣,為讀者還原出一個更為難纏的強勁對手。

吳淞口等地的炮臺 被英軍視為最有效果的防禦設施

當然,清軍所用的火炮也並非一無是處。英軍就曾驚訝的發現一門重型火炮,被遺棄在戰場附近的灌木叢裡,並被使用者匆匆掩埋入土中。英國人將其作為重要戰利品運回本土,收藏在烏爾裡奇的皇家軍火庫中。據說這是1門體積龐大的“中式銅臼炮”。本身重達8875公斤,炮膛內徑為2英尺3英寸,後膛長20英寸,整體身長5英尺,還是用上等精銅鑄造而成。英國工程師推測這門巨炮鑄造時間久遠,因其炮耳已經鏽蝕的十分厲害。

然而,這可能就是被清軍遺棄大型威遠將軍炮,鑄造時間應在1690年左右。整體重560斤,口徑是7.1寸,炮身長2尺3寸,可發射鐵殼爆炸彈。考慮到當時的清廷內部有不少歐洲傳教士任職,英軍繳獲的這門巨炮可能就出自他們之手,符合17世紀的科技進步表現。但在面對晚自己200年的對手時,這些點滴傳入的斷檔技術也不足以確保勝率。

英軍繳獲的清朝水師巨型臼炮

此外,清朝火炮也被英國人看作是質量不佳的典型。無論銅鑄還是鐵鍛,都不能承受由多次發射所造成的劇烈震動。因為清軍的火炮在17世紀後就停止了發展,鑄造師傅仍固守著南懷仁當年傳授的砂模鑄造法,但對當時流行的鏜孔法和層卷法都一無所知。所以若多次發射這類武器,常常會造成炮口崩裂,甚至傷及炮手自身的安全事故。

可悲的是,許多清軍一直到戰爭結束也不清楚這些弱項。因為大部分火炮被固定在各自陣位,在英軍戰艦的快速穿梭後就無能為力,根本不會有長時間的開火機會。一旦英國兵艦逼近,甚至是放下的滿載陸戰隊的小艇逼近,清軍水手就會立即選擇跑路,並將所有重武器都拱手相讓給。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英國士兵佔領清朝水師的戰艦後,竟發現火炮還因受熱而繼續發射。

既然技術差距如此之大,困境中的清軍就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人身上。從最初備戰的林則徐開始,不少封疆大吏都自行招募、使用具備特殊戰法的“水勇”。這些臨時工往往使用特殊戰術發起襲擊,並且一般都不穿正規軍的號衣,所以經常被對手叫做海盜。由於傷亡率非常高昂,連英國人都發出感嘆: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看得太輕!

這些清軍僱募來的水勇,通常最喜歡使用跳幫戰術。主要殺傷手段包括向對方船頭髮射火箭,以及在更近距離內投擲火藥罐。甚至在英國記者描述中,還出現過帶刺鼻氣味和窒息性氣體的“臭彈”。更有甚者用篾席撲蓋住英國水兵,再以冷兵器進行刺殺。事實上,中國軍隊使用煙毒火藥武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宋朝時就有流傳下好幾個專用來製造毒煙的火藥配方。到年代更晚的明朝,還記載有神火混元球、火妖、火彈等數種毒煙武器。只是靠單兵跳幫投擲的效果都非常有限。因為英國軍艦往往船舷很高且不容易攀爬跳上,水手還能捂住口鼻,將臭彈直接投回去。

清軍還經常釋放火船

此外,極具古代特色的火船,也是讓英軍提心吊膽的特殊武器。這些由清軍大量購買、強徵的民用小艇,往往會在夜間突然來襲。讓白天擔心被槍彈擊中的英軍,到晚上還不能順利休息。雖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卻已經是清軍可以反制對手的絕佳選擇。

但真正讓英軍害怕的武器,還是清朝水師製作的原始餌雷。一些停泊在珠江口的英國軍艦,就遭到過來自上游的漂浮炸彈襲擊。這類武器是用長繩子連線在一起的2個木筏,上面佈滿抓鉤。一旦抓住目標船的船舷或纜繩,就會牽動機關裡的鉛墜。隨即點燃導火索,進而引發火藥爆炸。每個木筏中裝載的火藥都不少於850公斤,完全能對英國軍艦造成毀滅性傷害。但因為沒有人來操縱方向,也沒有船隻進行護衛,只是順流而下的撞運氣而已。所以很容易被負責巡邏的英國小艇所捕獲。

源自前明兵書《火龍經》的餌雷

後來,清朝水師還施放了過另一組餌雷,完全是按照明朝兵書裡的樣式嚴格製作。主體部分是兩個大罐子,上面插有專門的標識旗。罐子頂部是發火裝置,由火絨、點燃的線香和繩子組成。發火時需要手動拽起繩子讓線香點著火絨,燃燒後點著導火索然後引爆。顯然,這是需要人手動牽引並引爆的延時餌雷。但浮水僱勇牽著這兩個餌雷靠近英艦錨地後,與巡邏的小艇猝然遭遇。結果,造成一個餌雷被提前引爆,另一個被英軍設定的防餌雷障礙擋住。事後的檢查發現,罐子里居然有不少於500公斤的炸藥。

從以上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清軍實際上運用了大量古代兵書中的破敵技巧。但這些努力都無法抹平敵我之間的巨大差距,只能靠英國隨軍記者的描繪才得以留下歷史痕跡。畢竟,在缺乏絕對實力的情況,任何投機取巧都很難獲取大勝。看似聰慧的發明創造,也就只能為觀察者當做是奇淫巧計。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022 飛鳥將盡良弓藏,狡兔已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