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谷城(1898~1996),1898年9月13日(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生於湖南省益陽赫山區,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首任執行主席、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會長、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老年曆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首席名譽顧問、上海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名譽主席。早年學習世界語,熱心世界語的宣傳、推廣。1981年同胡愈之、楚圖南等知名人士發起世界語之友會,以後曾出席世界語之友會座談會,倡導世界語。在史學、美學、邏輯學等方面有很高造詣和建樹。

1913年,十五歲的周谷城考入湖南長沙省立第一中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那時他已經系統地讀了《史記》《漢書》《國語》《戰國策》等古籍,作文時喜歡引經據典,闡述道理。國文老師袁吉六後來說:“我在第一師範教書時,古文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在省立一中教書時,古文最好的是周谷城。”袁吉六是前清進士出身,既是湖南第一師範的老師,又受聘在第一中學教國文,在一中的作文講評時他經常引周谷城的文章為例。周谷城與毛澤東有三個共同的老師,另兩位便是楊昌濟和符定一。

1917年周谷城從湖南省立一中畢業,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甫入大學,即逢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1921年,周谷城離北京高師畢業還差半年,便回到湖南長沙,在第一師範執教英語和論理課了。當時,毛澤東正在一師附小任主事。一見之下,引為知己。1921年8月,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創辦湖南自修大學。1922 年底,何叔衡出任船山學社社長。周谷城應毛澤東之邀,做過自修大學和船山學社的教師,教心理學。與此同時,周谷城又將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開始了長達一生的筆耕生涯。1923年,周谷城出版了第一本譯作《實用主義論理學》。 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周谷城構建自己學術思想體系的《生活系統》一書。在這本兼融心理學與哲學於一體的著作中,他認為知、情、意三者前後承續,首先是物我渾然一體,而後是物我分立,進而是信仰生活。

1942年春,周谷城經進步教授陳望道、張志讓介紹,受聘於遷址重慶北碚的國立復旦大學,任歷史系教授,並在陳望道任系主任的新聞系開設英文報紙分析課。周谷城仍繼續積極參加抗日民主活動,還協助陶行知開辦社會大學,被聘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前身)顧問。他的學問人品受到學生們的景仰,1945年春周谷城任系主任,歷史系的學生曾以他的名字成詩:“周谷城裡,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人才濟濟”。周谷城還致力 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他仔細研究和分析了當時流行的世界史著作,認為缺憾多在於堆砌歷史事件,而且都是以歐洲為中心,置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於不顧。周谷城認為,不能也不應該追隨以歐洲為中心的學術思想,希臘、羅馬並非駕馭其他地區的文化中心,中國、印度跟希臘、羅馬是可以相提並論的。在這樣的思想前提下,周谷城著手編寫格局一新的《世界通史》,力求將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域性綜合為統一整體,闡明歐洲的古老文明和近代文明,中國、印度等各自都有其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互相滲透、互相作用,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畫面。

1949年,周谷城的三卷本《世界通史》正式面世。在這部通史中,周谷城以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中國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的相互關聯、日趨融合為主旨,描繪了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絡。周谷城提出,世界是一個多元的有機整體,儘管世界上多文化區、多國度並存,但並非各自孤立活動,而是從一開始便蘊涵著互相往來、互相交叉和互相滲透的趨勢,這種趨勢又是必然的。除《世界通史》外,周谷城還著有《中國通史》。這兩史可說是影響了中國幾十年。史學名家不少,但一人撰寫《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這在中國史學界至今還沒有第二人。

1946年,周谷城隨復旦大學由重慶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又與張志讓、潘震亞、翦伯贊等人發起組織了上海大學民主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上海解放後,周谷城被任命為新復旦的首任教務長,接著又受郭沫若、翦伯贊、侯外廬的委託,創辦了上海市歷史學會,並長期擔任會長。1952年高校實行院系調整,調入復旦大學的全國知名學者、學術界的權威人物多達十五人。作為復旦教務長,周谷城代表校長陳望道,帶著車隊把十五位名教授接進復旦,其中包括浙大的蘇步青、陳建功,滬江大學的蔡尚思等。多年以後,蘇步青仍感慨不已道:“望老不容易,把十五個大頭團結了起來;周谷老也是有功勞的,我就是周谷老代表望老帶了車隊接來複旦的。”

60年代初,周谷城陷入了一場“鬥爭哲學”的重圍。那就是圍繞周谷城美學思想展開的大論戰。1961年至1962年間,周谷城先後發表了三篇闡述其美學思想的文章,即《光明日報》上的《史學與美學》,《文匯報》上的《禮樂新解》,還有《新建設》上的《藝術創作的歷史地位》。在以後針對他的美學思想展開的論戰中,他又先後發表了五篇文章。當時的中國大地,已經歷了1957年的反右鬥爭,1958年的“拔白旗,插紅旗”,1959年的反右傾,1960年的反修防修。階級鬥爭的弦正越繃越緊。而周谷城在自己的那些文章中,厚積薄發,坦誠地表述了自己在“正確認識矛盾鬥爭的限度”、“正確認識矛盾鬥爭與矛盾統一的關係”等問題上的觀點和看法。尤其在《藝術創作的歷史地位》中,周谷城表述了一個主要觀點,即“時代精神匯合論”。他是這樣詮釋的:在原始氏族社會,因著人與自然的鬥爭,部落與部落的鬥爭,常形成各種不同的思想意識,匯合而為氏族社會的時代精神。封建時代又有各種思想意識,匯合而為當時的時代精神。資本主義時代,又有各種思想意識,匯合而為當時的時代精神。各時代的時代精神雖是統一的整體,然從不同的階級乃至不同的個人反映出來,又是截然不同。

粉碎“四人幫後,周谷城迎來了人生和學術道路上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以後,周谷城在學術研究上著述頻頻,先後發表《秦漢帝國的統一運動》《繼往開來的史學工作》《關於藝術創作地位》《看重統一整體,反對歐洲中心論》等論文,創言立論,老而彌堅。與此同時,他還出版了《史學與美學》一書,重新修訂出版了《中國通史》。1982年,他編著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周谷城全家福

周谷城晚年一直擔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他以八十高齡登上教壇,講授世界史,培養了“文革”後第一批史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寫了《中外歷史的比較研究》、《所謂意境》、《論古封建》等有影響的專論。1984年,他主持創辦了《中國文化研究集叢》,並主編了“中國文化史叢書”。1986年,又擔任了“世界文化史叢書”主編。1988年,又主持編纂出版了大型學術叢書“民國叢書”。199 0 年11月和1992年3月,周谷城兩次寫信給全國人大和上海市人大負責人,表達對自己身後事的態度:“谷城去世以後,不要搞告別儀式,不要骨灰,一切書籍、文物交給人大科教文委員會。”︱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王平將軍剛到朝鮮,路旁就傳出槍響,隨後敵機呼嘯而至瘋狂掃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