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他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而改名趙光義。

關於趙光義歷史最大的異議是他繼承皇位的合理性,是弒兄篡位,還是合理繼承後人議論頗多。

斧聲燭影 弒兄篡位:

弒兄篡位的說法是最多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湘山野錄》上記載:“上御太清湖以望氣,……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入大寢,斟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 就寢,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 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 出湯沐。”

趙匡胤召見開封王趙光義,並在寢宮裡設酒宴招待他,飲酒為樂。宦官、宮妾都退去了,只能遠遠地看見蠟燭忽明忽暗的光線,太宗有時離開細微,好像不能再喝了一樣。喝過酒已經是三更天了,殿外的雪已經下了好幾寸厚,皇上扶著柱子用斧頭敲雪,對光義說:“挺好的,挺好的!”於是就寬衣解帶就寢了,鼾聲如雷。這天晚上,太宗在皇宮裡留宿,快要五更的時候,伺廬者什麼都沒有聽到,皇上已經駕崩了。太宗在皇上的靈柩前接受遺詔登基為帝。

對於太宗皇帝即位充滿了太多的不合理。

第一,正值當年的宋太祖突然暴斃,然而皇位並沒有傳位於兩個皇子,而是傳於其弟趙光義,這本身就值得懷疑。

第二,趙光義取得皇位後,馬上就把年號從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這麼著急是不是就想讓事實不可更改。

第三,太宗皇帝即位後曾經封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為節度使以及武功郡王,並讓其征討北漢,德昭曾對太宗皇帝直言要獎勵出征的戰士,而趙光義居然說:“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等你做了皇帝,再獎賞也不晚!趙德昭聽後深感自己被皇子猜忌和防範,回家後自刎而死。

對於弒兄篡位民間也有不少說法,相傳宋太祖突然死去,並且他兩個兒子在五年之內先後不明不白喪生。太祖皇帝心生怨恨,轉世為人前來報仇,太祖皇帝借遼人之手滅了北宋,並且大宋半壁江山被佔,宋欽宗、宋徽宗兩位皇帝被俘,試圖殺盡太宗皇帝的子孫。對於這一說法太宗皇帝的子孫深信不疑,南宋皇帝趙構,因為沒有皇子即位,眾大臣議論紛紛,有一晚趙構做夢,夢見太祖皇帝託夢於他,帶他回到過去,讓他見到了太宗皇帝斧聲燭影的全部情景,並且對他說:“你只有把皇位傳於我的子孫,國勢才能扭轉。”最後趙構找到了太祖皇帝的第七世子孫並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是不是承認了先祖的罪孽,為先祖贖罪。

對於太宗皇帝即位謎團關鍵在於金匱之盟。根據史書記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杜太后去世的時候趙匡胤正值壯年,兒子德昭已經14歲,即使太祖死去,也不會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怎麼會做出這種荒謬的舉動。即使真有所謂的金匱之盟,那趙光義在太祖皇帝死了以後就應該拿出來,而不是在趙匡胤死後五年,才將這件事公佈與眾,這顯然是掩人耳目,為自己繼位證明做出來的。

兄弟情深 合理繼位

對於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說法也存在著不合理性。

第一 關於斧聲燭影的說法,假設趙光義真的在太祖皇帝駕崩前來過皇宮,那麼為什麼宮女和太監聽不到二人的談話,而只聽到斧聲燭影之聲呢,這顯然不合乎常理。

第二 如果太宗真的殺了太祖皇帝的話,連民間的知道,趙匡胤的子女怎麼會不知道呢,要知道趙德昭並非沒有血性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父親被人殺死,怎麼會無動於衷呢。

從兄弟二人的關係上來看,太宗繼位也是合理的。首先兄弟二人在奪取後周的政權以及之後戰鬥中,向來配合默契,信任有加。據傳太祖每次外出,都留下光義守城,國家大事也讓他參與和謀劃,足見兄弟二人的感情很深。

其次以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的手腕,能看不出來弟弟掌握大權對自己兒子會有什麼威脅嗎。趙匡胤不但沒有壓制趙光義,而且還一直提拔他重用他,封光義為開封尹,要知道開封尹一職,正是通往皇帝之位的重要一環,如果不是對光義充分信任怎麼會這樣重用他。

另外太宗皇帝即位後,沒有武將造反也可以看出,他繼位的合理性。要知道趙匡胤是馬上皇帝,在陳橋兵變後,他在軍隊中有著根深蒂固的關係,建國之後,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封賞。如果有人加害於他,那麼這些人怎麼會袖手旁觀,而不舉兵反之。儘管太宗皇帝繼位以後,換上了他自己人馬,那也是合理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不都是這樣的嗎。最後在政權交接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不也說明了太宗繼位合情合理嗎。

所以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政治需要,太宗皇帝繼位是順理成章的,他並沒有弒兄篡位。後人對他的評價:“太宗皇帝以親邸勳望,紹有大統,深懲五代之亂,以刷滌汙俗,勸人忠義為本。”

3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諸葛亮出山後的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