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透過連年的戰爭最終一統六國建立起大秦帝國,戰爭帶來的傷痛卻不是短時期內可以癒合的,原來六國的貴族臣子還沉浸在舊日“佔山為王”的自在美夢之中。然而轉瞬之間,戰火紛飛、鐵騎橫掃、江山易主、全國一統的現實,不是這些突然由天堂掉到人間的王孫公子們所能接受的。在他們力所能及之處,無時不在鼓動著不知就裡的人民從事反秦事業,重入烽火狼煙之中。雖然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之兵,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旦他們發動起人民,鋤頭、銅鎬也一樣可以挖掘大秦的墳墓。這樣的形勢,不是中央實行幾個政策就可以解決的。只有將民心安定下來,才能讓那些心懷叵測之人無計可施。
秦始皇出身貴族,自幼身邊都是“出入有高官,往來無下層”,在趙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帶給他的更多是對自己遭遇的仇恨,而不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錦衣玉食的他與飢渴交加的底層人民生活在兩個世界,所以他無法想像到那裡的生活,因此,在他的腦海裡,沒有“懷柔”二字,先秦歷史上也沒有經驗可循(以休養生息為主的安民政策是由社會底層出身的漢高祖劉邦最先實行的,其後的歷代帝王方才有據可依)。但事關國家穩定,秦始皇在群臣的建議下,採用了巡遊的方式來安撫民心。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首次出巡。他這次巡遊,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追尋秦人先祖發達的足跡,向列祖列宗報告統一天下大業已經完成;同時,也是為了對原秦國屬地的現狀有個大概的認識,為都城所在地的防禦工作做好準備。
位於陝西省鳳翔縣的秦雍城遺址
他由咸陽出發,順著渭河一直向西抵達雍城(現在的寶雞)。雍城是秦國遷都咸陽以前的舊都,有孝公以前的王墓和宗廟。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後,繼續沿渭水西去,來到隴西郡犬丘一帶(現甘肅省天水地區),秦人的先祖曾經在這裡放牧養馬。以喜慶告慰牧馬的先靈以後,秦始皇由隴西東歸回到雍城,再北上進入汧水河谷地區,由汧水上游的回中(現陝西省隴縣西北)越過隴山,進入北地郡, 抵達涇水源頭的雞頭山(現甘肅省平涼市西)。雞頭山這一帶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喚、定居稱秦的發祥之地,當然是秦始皇告祭先祖的必經之地。從地理上看,雞頭山是涇水的源頭,秦始皇由雞頭山返回,沿涇水河谷東南去,再南下回到咸陽。
在歸程途中,秦始皇發現渭水畔風景絕美,於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築信宮,後又改名為極廟,意為至高無上之宮殿。並由極廟挖通驪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築兩邊都有圍牆的甬道直通咸陽,始皇車馬在甬道內行馳,民眾都無幸看到秦始皇的龍顏,這樣也避免了始皇帝遭遇刺殺的可能。
在這次巡視後,始皇發現道路崎嶇難行,於是下令建築全國的馳道。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勞力義務的民眾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國的戰俘、貴族和工匠。
關於秦始皇修建馳道的根本原因,史家基本上認定為是為了順利出巡,廣播皇威。但秦始皇一生出巡過五次,只有這第一次出巡是巡遊內陸,其餘四次均是巡遊海上,沿海路而行。也就是說,馳道建成後,始皇帝再沒有利用馳道進行大規模的巡遊活動,反而在南平百越、北擊匈奴時,透過馳道進行大規模的運兵輸糧等軍事行動。因此,修建馳道並不像古代史學家所說的那麼簡單,這從馳道的修建範圍就可以看出端倪。
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秦馳道示意圖
也就是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帶)、齊(山東半島及沿海一帶),南至吳、楚(今湖南湖北一帶),北達九原(今內蒙自治區烏拉特旗),西到甘肅東部,南北東西,四面貫通,全長達數千公里。馳道寬廣50步(約合今69米),路面用錘夯打,平坦堅實,道路兩旁每隔三丈植樹一棵。與今天的封閉高速公路相似,這在當時算是世界第一,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工程了。
馳道還分快慢車道,中間約3丈寬的部分是速度較快的皇帝專車用道,別的車和人則只能使用慢車道。除了馳道,秦朝還有直道、軌路等,軌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鐵”。軌道是用硬木做的,下墊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與現代鐵路基本沒有什麼區別。馬車行駛在上面,速度非常快。秦代有“高鐵”,這一驚人結論是結合現代考古發現推測出來的,該遺址位於今河南南陽境內,軌路的存在讓《史記》中“車同軌”有了新的解釋,秦朝時的車子,其輪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沒有理會也沒有想到這中間會有什麼奧秘。現在對照秦朝的“軌路”,一切都明白了,原來車輪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馬路上跑,也可以隨時進入“軌路”飛馳。這是現在的鐵路也沒有的特點。
秦直道遺址上建的文化苑,人們還能領略2000多年前“天下第一道”的宏偉、壯觀!
秦直道是其九條秦馳道之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軍蒙恬率領十萬大軍,耗時兩年半修建而成的這條直道,南起雲陽,今淳化縣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秦直道大體南北筆直,如劍直劈 ,故而後世稱“直道”,它是大秦帝國由都城咸陽通往北部陰山地區最快捷的道路。今天它被人們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髙速公路” 。通往九原的秦直道在綠色的山脊上南北伸展,彷彿一條空中巨龍。夏日晚霞咉照著林木青翠的層巒疊嶂、千山萬壑,淋漓盡致地揮灑著祖國山河的壯美。據《史記》記載,秦直道“塹(qian)山堙(yin)谷,直通之 。”也就是把山脊削平,將谷地填平,而修成的一條直通大道。現在遺址路面一般寬23-——26m,最寬處47m,坡度平緩。秦直道在旬邑縣境內全長90km,大部分被林草覆蓋,儲存基本完好,現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五尺道”遺址
此外,在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偏僻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又修築“五尺道”。這樣的馳道佈局很明顯是為了適應這些地區戰爭的需要。馳道的修築,對於秦王朝控制全國,防守邊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馳道,戰時便於調兵、運糧,平時便於驛傳,在為了軍事需要的同時,也大大方便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