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小和卓之戰是乾隆年間平定邊疆叛亂的重要戰役。這場戰爭爆發於清朝平定準噶爾汗國後。大小和卓本來是準噶爾汗國的兩個人質。

清朝掃平準噶爾汗國,拿下伊犁後,放大小和卓回去,希望他們能招募民眾,歸降清朝。誰料想大小和卓回去後卻趁著清朝邊境內亂,實力空虛,在當地聚集勢力,反叛清朝。

起初大和卓念及恩情,本不願跟清軍對抗,可是小和卓執意起兵,大和卓最終也加入其中。在他們招募勢力時,清朝並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是派副都統阿敏道等人率兵前去招撫。小和卓等人也是假意逢迎,讓清軍相信他們實際仍誠意歸降。

乾隆也一度以為,只要他們按時繳納賦稅,也不需要動用軍隊。可是,他們一旦找到時機,就正式造反。副都統阿敏道成為人質後被殺,成了清朝第一個犧牲在大小和卓之戰中的高階將領。

不過,當時準噶爾汗國殘部仍未消滅。乾隆讓前線徹底平定準噶爾汗國,抓住首領,在第二年再正式用兵大小和卓。

小和卓敢於起兵,並非沒有緣由。跟清軍相比,他們更佔有地理優勢。清軍需要長途行軍,而他們可以據守城池。昔日大小和卓被圍時,身邊有一幫親信心腹,這些人對他們的叛亂起到極大的幫助。所以,清朝初期征討不利,損傷慘重,以至於統帥愛新覺羅·雅爾哈善被乾隆押回京城處死。

乾隆令烏雅.兆惠為統帥,工部尚書納穆札爾為靖逆將軍,戶部侍郎石三泰為參贊大臣。這是乾隆的慣用做法,一旦前線打仗不利,皇帝會直接替換統帥,不過他很少直接干預級別更低的將領任免。

兆惠是個有經驗的統帥,從準噶爾汗國到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經歷了許多次慘烈的戰爭,其中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戰爭的複雜之處在於,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獲勝。經驗豐富的將領,只能儘量避免失敗,卻無法完全躲開。那些戰功顯赫的常勝將軍並非只是因為個人能力,同樣也需要依靠幸運。

在新任統帥領兵後,大小和卓的叛亂形勢出現變化,很多人開始主動投降清朝。對於他們來說,跟著大小和卓叛亂,大多是出於被挾持的緣故。而且,小和卓在用人上,一直是用權術將自己的舊部安插到重要位置上,很少起用新人。這樣做短時間內可以取得效果,長時間的話,必然人心不滿。

這種望風而降的態勢,也讓兆惠這個久經戰陣的統帥做出了錯誤判斷。他以為可以憑著偷襲,擊敗大小和卓,沒想到卻落入敵人的包圍中。兆惠此次領兵數量本來就不多,被小和卓率一萬多人團團圍困,清軍大敗。

統帥兆惠受傷,數百兵士陣亡,混戰中,清軍高階統帥也有不少陣亡。跟兆惠一同參戰的西寧鎮總兵高天喜、副都統三格、護軍統領鄂實三位高階將領全都陣亡。

高天喜是準葛爾人。但是他在雍正年間就效忠清朝。在混戰當中,高天喜聽到兆惠陷入敵人的包圍中,連忙趕去營救,結果在交戰中犧牲。鄂實也是如此。他是鄂爾泰的二兒子,他的大哥也是戰死沙場。

這是一個很罕見的情況。作為鄂爾泰的兒子,他們本可以啃父親的老本,即便到前線也可能只是鍍金,沒必要那麼拼命。可是,鄂實還是衝了上去。三格沒有那麼好的出身,甚至一度被貶官,但他也奮勇殺敵。

與此同時,戰場的另一邊。乾隆派來輔佐兆惠的納穆札爾跟石三泰也遭到埋伏。這兩人是八旗出身,且父輩都是高階官員。尤其是石三泰,他們家族的功勳歷史可以追述到清朝初年,屬於開國元老級別的人。

他們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戰爭是最殘酷的,也是最平等的。乾隆聽聞兆惠被圍困後,連忙派援軍支援。但是,這場戰爭又持續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逐漸結束。因為援軍到來,再加上大小和卓逐漸失去支援,後期打得相對比較順利,不再有高級別將領的犧牲。

這些將士的犧牲,為中國版圖重新將天山南路納入其中,清朝疆域也達到鼎盛時期。從此以後,新疆在此後也逐漸趨於平穩。可以說,那些犧牲的和活下來的,都是功莫大焉。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晉綏軍實力規模:兵員總數達15餘萬人,佔有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