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軍,又稱晉軍、閻軍,其前身是清末山西新軍,是中華民國時期一支主要活動在山西、綏遠以及華北地區的重要軍事力量,代表人物主要有閻錫山、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楚溪春、孫楚等。1946年-1949年4月,晉綏軍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全軍覆沒。
晉綏軍萌芽於辛亥革命,發軔北洋時期,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前達到頂峰。中原大戰馮閻二人失利後,晉綏軍實力、地位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建制,直至1949年解放戰爭中晉綏軍方才土崩瓦解。晉綏軍是民國期間生存時間最長、實力最為雄厚的地方軍之一,一度佔有晉綏冀察四省區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區市。
閻錫山
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普遍比日軍落後。但是,晉綏軍當年的裝備卻並不差,甚至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炮兵實力,原因就是晉綏軍擁有自己獨立的軍工廠。據悉,山西兵工廠自造的武器裝備除了能滿足晉綏軍自家需求外,甚至還有餘力將武器彈藥賣給其他軍閥。
當時,閻錫山不僅直接從國外購買武器裝備,而且他創辦的太原兵工廠在1928年至1930年間,月產量達到輕重火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以及,子彈420萬發。中原大戰後,雖然該廠規模縮減,但抗戰前月生產步槍能力最高仍然達到3800支,另有輕機槍600挺、重機槍90挺和迫擊炮150門。
最令人驚歎的是,兵力規模總計只有15餘萬人的晉綏軍,卻能擁有10個獨立炮兵團(也有說法是9個);另直屬野炮1個營、重炮1個連,堪稱中國軍隊最強陣容。要知道,當時中央軍一共才有14個炮兵團,而全國炮兵團一共才有35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