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網上一股否定秦始皇的西風颳了一陣,很是猛烈,雖然沒改變人們的普遍共識,但是沒有受到人們的絕對優勢打擊。這股風過去了,我也發表一下觀點,給這股西風最後一擊。

否秦風主要是從方面入手,一是“暴”,二是統一無意義。那麼就從這兩方面來看。

1不暴。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既然搞統一,搞戰爭,免不了就要打仗死人,所以從打仗死人這方面否定不成立,而且,打仗對於秦普通人來說是個躋身貴族的一條途徑,發財致富的門路,因為實行的是軍功爵制。

然後再看打仗本身該不該。西方經濟學講個機會成本,那咱們就反面運用,秦吞六國是打仗了,那如果不吞六國呢?是不是就不打仗了?顯而易見,從春秋到戰國,消停了嗎?戰爭是不是常態?六國不是戰備就是戰爭。那麼,從歷史角度看,秦的統一戰爭代替了六國混戰,不吞六國並不會少死人。而且,統一成功後就是和平,再不會因為戰爭死人,拉長時間段,秦始皇帶來的是少死人。

再說修長城這個事,是的,因為修這個死了不少民工。但反過來再考慮機會成本,如果不修是什麼結果?匈奴少鐵無棉麻,沒有長城就要南下搶掠,秦這邊就要打防禦戰,掠奪和打仗的過程又要死多少人?兩害相較取其輕。

2統一的意義不容質疑。六國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原來就要透過邊關查證的,統一後成為國內流動,增加了人們的自由。促進了商品交易。這就是最大的統一紅利。

至於秦二世為什麼就反了。主要有三點,一是二世沒有執政能力,正好輔助大臣也心懷不正,導致整個秦政策一錯再錯,失盡民心。二是二世當時繼續他爸的國家工程,增加了百姓負擔,老百姓不會想那麼遠,當下有困難就會不滿。而朝廷面對這些問題又非常弱智。三是六國貴族懷念過去的利益,原來是雞頭,現在是鳳尾,而且說不定啥時候連鳳尾也做不成,那就得利用民憤造反啊,重塑過去的榮光。

咱再從當時及當時的主流民意是不是統一。論軍事起點項羽要比劉邦高多了,彭越英黥布這些原來都是項羽的手下。項羽不是輸在軍事上,而是輸在政治覺悟上。他失敗在搞復辟,他自己作為六國貴族後裔,開歷史倒車。結果自己做個霸王,六國各回各的地,到此為止。事實證明這種舉措很不得民心,老百姓已經嘗過十幾年的統一紅利,一看又封閉了,那哪行,自然有統一呼聲。而各方軍閥舊貴族也一看自己的當下名分,算獨立建國還是一方郡長?當郡長不可能,那就建國唄,或者我乾脆也學贏政同學吞併其它五國當皇帝不更香嗎。所以反叛此起彼伏,項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逐漸耗盡了實力,最後不肯過江東,除了把子弟拼光無顏見父老的情感原因外,更有他的政治主張不得人心的原因,意圖分裂,過去也不會得到百姓支援,所以過去也沒希望,還不如自殺了之。相比,劉邦沒有貴族情結,更瞭解底層民眾願望,求安定生活,自己要做就做大的,學秦始皇,所謂得道多助,再加上自己的個人能力,於是就吸引一批知識分子幫助自己,於是就成功了。所以偉人說“不可沽名學霸王”,即是說項羽為了一個霸王的虛名,在統一的道路上半途而廢,招致自己的失敗,要學劉邦那樣,將革命進行到底,完成統一,不能聽蘇美忽悠搞南北朝。而蔣敗退臺灣後,雖然與共水火不容,但是堅持一箇中國,或許吸取了前邊同意外蒙獨立的教訓,不當歷史罪人,醒悟過來了。

在現代,俄國英國美國無一例外反對分裂,更證明了秦始皇的偉大。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若當年都是成本華倭寇何敢侵華?銘記巾幗英雄笑對死亡蔑視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