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會戰始於1937年8月13日,又被稱為八一三戰役。被日本稱之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戰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雙方參戰部隊及傷亡
中國: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日本: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
會戰經過:
1937年8月14日,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當時進攻的第一批部隊是國軍精銳的德械師。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軍隊組織淞滬作戰部隊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準備圍攻日軍,13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
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戰場的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這是第一次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出動最強的火力配置)當時在上海的日軍現役部隊海軍陸戰隊僅有三千多人,緊急在上海抽調的退役軍人也不過四千人。
經過數日的艱苦作戰,第87師佔領滬江大學,第88師佔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要點。
15日,日本正式宣佈組建上海派遣軍,以鬆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日軍於16日退守江灣以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中心的據點,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
10月20日,日軍祕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時機,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為破壞和平,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
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蔣介石仍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為中國軍隊第一次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諸兵種(步兵、炮兵、坦克)大規模協同作戰,協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衝鋒又不予以掩護,結果坦克被日軍全部擊毀;步兵失去坦克掩護後攻堅傷亡慘重,甚至出現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斃的悲劇。陳誠回顧上海圍攻未勝的教訓,認為“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史說回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
會戰意義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雖然這場戰役我們輸了,但是我們卻打出了經驗,打出了中國軍人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的時刻的那種“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精神。讓我們戰死的先烈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