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民起義就成了每個王朝末年必不可少的劇情。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就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農民起義。
一、東漢王朝的政治形式
東漢王朝的建立,離不開世家豪強的支援,世家豪強掌握了知識,進而把持朝政,兼併土地,並且越演越烈,使得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成為奴隸或者流民。
同時,自漢章帝之後,東漢王朝的皇帝都是娃娃皇帝,導致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加上世家豪強為主計程車人,三大政治力量互相爭鋒,使得政治混亂。
其中,外戚和宦官是主要的爭鬥力量,皇帝小時,母族外戚掌權,長大了,皇帝再依靠宦官奪回實權。士人則要麼坐山觀虎鬥,要麼親自下場參與,不斷的攫取政治資本,壯大機身,增加對天下的影響和掌控力。
而皇權,就在這不斷的爭鬥和平衡中維持著,天下百姓,則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苦難中,掙扎著生存,活不下去了,就造反,在漢安帝到漢桓帝50年間,小則數千,多則數萬的農民起義有三四十起,但都被東漢朝廷鎮壓。
等到漢靈帝繼位之時,天下已經幾乎積重難返,皇權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嚴重不足。同時,作為外藩繼位的帝王,漢靈帝的掌權之路同樣艱難,經過了無數次爭鬥,宦官解決了竇氏外戚,禁錮了黨人(禁止一些士族為官),漢靈帝才倚仗宦官,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
可漢靈帝雖然有些手腕,但面對大勢已成計程車族力量,也是無能無力,而天下也沒有大的動亂,還能維持,於是,索性不管,開始了自己的享樂生涯,賣官鬻爵,不問政事。
此時的天下百姓,實際上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天災連綿,士族豪強貪得無厭,越來越多的百姓生存不下去,成為流民,有的不得不依附於豪強,苟延殘喘的活著。那是一個絕望的時代,眼前一片黑暗。
二、張角的發家
漢順帝時,琅琊人宮崇獻上了自己師傅于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名為《太平清領書》,因為有人說這書妖妄不經,所以,只是被收藏起來。後來,這書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張角手裡。
張角得到《太平清領書》後,努力研讀,用符水和咒語為百姓治病,用《太平清領書》的理念,勸人向善,營造太平世界。張角就如同黑暗之中的哪一點光,寄託了無數百姓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追隨他,為了去找他,很多的百姓死在了追尋的路上,但依然擋不住。
一些達官貴族也被他所感染,開始信奉他的理念,甚至連大宦官十常侍之中,都有人信奉張角。張角成了“大賢”,兩個弟弟成了“大醫”。天下十三州,太平道信徒達過百萬。張角把全國信徒按照地區,建立了軍政合一的組織“方”,共設三十六方,各方首領稱"渠帥"。
三、太平道的準備工作
相比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張角的黃巾起義,是有預謀,有組織,並且有自己的政治追求的,這無疑比起幾位“前輩”,張角起義的成功性,要大得多。
首先,張角把全國信徒按照地區,建立了軍政合一的組織“方”,共設三十六方,各方首領稱"渠帥"。太平道擁有了基礎的武裝力量。
其次,派了自己的大弟子馬元義潛入洛陽,和內應(信奉太平道的宦官)裡應外合,時間一到,摧毀東漢朝廷的政治中心。這是一個大招,如果成功,東漢朝廷就會陷入動盪,起義軍就可以短時間內,取得絕對的優勢。
再次,,當時天下分為十三州,太平道分佈在主要的八州,其中,張角本人在冀州,就是現在的河北和安徽。山東的一部分,人口眾多,並且離洛陽不遠。按照原定的計劃,是八州同一時間爆發,讓漢軍無法顧及。
四、東漢朝廷的準備
太平道的大力發展,並沒有引起東漢朝廷太多的重視。據《後漢書楊賜傳》記載,當時的司徒(三公之一)楊賜發現了問題,和屬下劉陶商議後,上奏朝廷,說:
“張角等人大勢已成,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討伐,可能會直接把他逼反。應該嚴令刺史及郡太守等官員,把流蕩他鄉的人區別出來,派人將他們送回原籍,透過這種方式削弱張角的黨羽,然後誅殺這些人的首領張角,可不費力就平定張角之亂。”
楊賜的建議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可惜,不知道什麼原因,漢靈帝竟然沒有看到這份奏章,直到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才看到。
《後漢書劉陶傳》中,則記載:“光和六年,時任侍御史劉陶與奉車都尉樂松、議郎袁貢聯名上疏,說張角黨羽眾多,之前司徒楊賜請詔下令保護遣送流民,因為楊賜不在位,導致政令沒有執行,請求皇帝明確下詔,捉拿張角等人。”但是漢靈帝並未迴應。
《後漢書靈帝本紀》中記載:“光和四年,閏月辛酉((閏九月初二),北宮東掖庭永巷署災。司徒楊賜罷。冬十月,太常陳耽為司徒。”
結合以上三個記載,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在光和四年,楊賜已經對於太平道有所警惕,並提出了可行的解決辦法。
可是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視和迴應,楊賜只好去面見皇帝陳述,也許是給自己的老師面子,或者想盡快打發走楊賜,漢靈帝口頭同意了楊賜的建議。這就有了劉陶上書中所言的“請詔”之事。
而恰好閏九月北宮有災,作為司徒的楊賜,被依例罷免(天人感應,發生天災,罷免三公)。
楊賜的罷官,使得原本既定的策略,沒有被執行,才有了光和六年劉陶再次上書的情況。這次上書,依然沒有得到漢靈帝的重視。
五、東漢朝廷和太平道的對比
光和六年,這時的張角,是佔了很大的優勢,一方毫無防備,一方預謀已久。
另外,東漢朝廷的常備軍力很少,在洛陽的中央軍和周邊八關的守軍,大約只有三四萬人。
涼州、幽州、幷州等地的邊軍,能動用的不多。因為政治體制的原因,地方守備力量很差。
而黃巾軍,擁有幾十萬的軍隊,雖然大部分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但人數差距非常大,數量的差距,足以彌補質量的差距。
事實也證明,後來黃巾起義爆發,中央的平叛的軍隊很多都是臨時徵召的,匯合部分邊軍,比如,盧植部的副將宗員,帶領的就是護烏桓校尉部的軍隊。
而地方上,是依靠士族豪強的力量來平叛,使得士族豪強力量大增,擁有了合法化的軍隊,再也無法控制。
假設,張角是在光和六年末,所有的事都準備妥當了,直接發動起義,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張角並未發動。
六、起義失敗的因素
張角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他要等一個“黃道吉日”。常規看來,這個理由很可笑,造反,是要去拼命的,不是婚喪嫁娶,還要看日子。可是張角是個道教徒,他之所以有今天,也是因為這點。
經過商議,張角定下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號,選定在甲子年甲子日,天下八州,一起發動起義。定下這一切,是在光和六年的下半年年底,而甲子年甲子日,是在第二年,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3月。
有道是夜長夢多,接下來的情況,印證了這句話。牽扯到幾十萬人,大半個天下的起義活動,本來知道的人就不少,時間越長,越難保密,張角卻偏偏要等幾個月後的黃道吉日。
結果,光和七年(後改為中平元年)一月,唐周向東漢朝廷告密。
接到告密的東漢朝廷,第一時間封鎖了洛陽,抓捕了馬元義等太平教徒,將其車裂,並且清查宮廷,誅殺了有牽連的宦官。同時,下令全國捉拿太平教徒。
猝不及防的張角,只好在二月匆忙宣佈起義,自稱天公將軍,因為起義軍頭裹黃巾,因此被稱為“黃巾軍”。
先是最關鍵的馬元義被殺,又是匆忙起義,直接導致了本就比較鬆散黃巾軍被分割,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合力,被東漢朝廷和世家豪強在區域性集中優勢力量,各個擊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僅僅用了九個月就被基本平定,張角病死,兩個弟弟也先後被殺。
結語:
縱觀整個黃巾起義,張角是有機會,也有可能成功的,至少也會取得更大的戰果,可惜,成也玄學,敗也玄學,他用《太平清領書》中道家的理念凝聚教徒,也被《太平清領書》中的讖緯之術所誤,遷延日久,致使功敗垂成。
總體來說,張角是一位優秀的宗教領袖,卻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領袖,即使是提前發動,取得了成功,也未必守的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