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後,迅速擊敗了盤踞在朝鮮半島的關東軍,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明顯沒有意料到日本潰敗的如此迅速,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從未到過朝鮮半島的迪安•臘斯克用不到半小時,便沿著北緯38度線劃出了美蘇軍隊的受降區域分界。
蘇聯在朝鮮半島讓步的原因很簡單,換取日本北海道的治理權益,雙方以著名的38線為界,實際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但也就是這條受降區域分界,直接導致了幾年後的半島內戰。
本來是一個整體的朝鮮半島被人為分裂,南北雙方的人員與物資交流被強行隔絕,無數家庭被迫分離,長期以來北方重工業,南方主農業的經濟體系也被強行撕裂。
如同西德和東德、西歐與東歐的對峙敵視,表面上美蘇雙方都想要協商解決問題,但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掩藏的都是對自身利益與勢力範圍的爭奪。
上世紀40年代末,三八線以北人口約900萬,佔據半島總面積的56%,以南人口約2100萬,掌握朝鮮半島44%的土地。隨著美蘇協商撤出朝鮮半島,南北對立的局勢並未得到改善,金日成與李承晚都認為自己才是唯一合法的正統,雙方摩擦衝突不斷,都想要進行武力統一。
隨著矛盾的迅速升級,1950年6月25日,南北雙方在三八線展開大規模衝突,朝鮮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佔據極大的優勢,僅用三天便攻佔了漢城。南方毫無還手之力,僅過去兩個月,活動範圍便被壓縮侷限在洛東江地區,北方已經實質控制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
眼看勝利在即,但隨著麥克阿瑟率領的美國第十軍登入仁川,朝鮮人民軍兩線作戰的同時潰不成軍,加之美軍裝備精良,補給豐富,一時間北方朝鮮節節敗退。美軍過感恩節時,充滿自信的麥克阿瑟對配給著火雞餡餅計程車兵們說道:“孩子們!聖誕節到來時,我希望你們都在家裡慶祝。所有美國士兵都樂觀的認為,這場一邊倒的戰爭即將結束,包括麥克阿瑟在內。
戰火不斷瀰漫,迅速燒到了東北地區,儘管我們不斷抗議,但又有誰能聽到一個落後貧困國家的聲音呢?或許我們又會經歷壓迫、陷入困苦,於是平凡的人挺起胸膛,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用鮮血與年輕的生命,換回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工業化產線,保衛了深愛的土地與同胞,蹣跚學步的共和國面對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聯盟,但絕不後退半步。
朝鮮戰爭結束後,本著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志願軍分批撤出朝鮮,而美國駐軍卻留在了韓國,迫於北方鄰居的壓力,李承晚強烈要求駐軍,而美國也樂在其中,賺取軍費的同時還能誇大地區影響力。
五六十年代,歷經戰火的韓國可以說是極其貧困,60年代初期朝鮮人均GDP已經達到253美元,而韓國只有82美元,不足朝鮮的三分之一。
在蘇聯的援助下,朝鮮工業化程序十分迅速,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十年,GDP達到了年增長25%的驚人水平。在60年代初期,朝鮮的人均化肥產量,是韓國的50倍,人均水泥產量是是韓國的8.96倍,在1960年後期,朝鮮所有農村地區都實現了電氣化。
戰爭結束後的韓國滿目瘡痍,生活困難,工業基礎本就集中在北方,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韓國加上戰爭的摧殘,民眾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生產也陷入了倒退。為了能夠填飽肚子,韓國百姓只能四處尋找食物,無論是草根樹皮,還是田鼠青蛙,一概都能進入餐桌,戰爭讓一切都化為烏有,活下來的人只能在焦土上謀生。
由於駐軍會將臨期食物當作垃圾處理掉。而供給不足的韓國人,則將這些駐軍吃剩、過期、或者難吃丟掉的罐頭撿回家,用泡菜麵條煮著烹飪享用,由於食品的嚴重缺乏,小孩甚至會在垃圾堆,翻找出空罐頭,用舌頭舔著吃剩餘的殘汁。駐軍的物資極其豐富,絲毫無需顧及後勤保障,眾多吃膩的芝士培根、午餐肉罐頭,臨期的麵包被隨便浪費,吃不完便被隨手當做垃圾丟棄。很多韓國百姓將這些東西撿來,有門路的便直接從軍營裡拖走垃圾;甚至有些官員打著服務工作的旗號,也要想方設法的帶一些“食物”回家。
這些食材經過加工處理,便成了當時韓國一道有名的美味佳餚——“部隊火鍋”,顧名思義。部隊火鍋起源於首爾附近的美國駐軍基地,反映出了韓國百姓的生活狀況,更加魔幻的是,當時的朝鮮可理所應當的對南方兄弟表達優越,高喊著“世上無所羨慕”、“看著平壤自慚形穢吧,而這個寬裕的北方鄰居,也成了李承晚立志要發展超越的目標。
其實美國駐軍過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極具特色的美食,很多丟棄不要的物資,都成了當地窮苦百姓垂涎欲滴,用於改善生活的珍貴食材,除去如今大名鼎鼎的部隊火鍋,還有菲律賓午餐肉炒飯,沖繩諸島的午餐肉炒蛋等等。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的物資雖然並不如以往豐富,但相比志願軍也極為充裕,他們有罐頭培根,感恩節和聖誕節還能吃到火雞,而志願軍戰士只能一口炒麵就著雪,冰天雪地裡時刻面臨著忍飢挨餓的風險。
但就是在這樣物資、武器都差距極大的情況下,美軍最終還是沒能在聖誕節錢回家,下一年沒有,在一年也沒用,直到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議後才能回去,沒有勝利的喜悅,只有垂頭喪氣中不願談及的“被遺忘的戰爭”。
三十八軍用雙腳創造現代陸軍在山地的行軍速度,柴振雲只剩一個人也要死守陣地,就算只有單薄衣衫也能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中伏擊,我們必須銘記著他們,不是某個英雄改變了戰爭程序,而是戰火中無數捐軀國難的戰士與後方萬萬同胞共同取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