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泰山” 並不是秦始皇首創的,其實在炎帝當氏族首領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封禪泰山的記載,之後72帝王封泰山的事實也都是有據可查的。
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開篇裡記載: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封禪泰山的具體儀式是: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而當時舉行封禪有著非常重要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改朝換代,換句話說就是“異姓而王”。 其二就是致太平,也就是出現太平盛世。其三就是帝王有德,最後就是符瑞現,也就是說要出現吉兆。
這幾個條件缺一不可,要求十分嚴苛,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可以舉行封禪儀式。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也正是因為這樣,“封禪泰山”成為了百姓心中一統天下帝王所行的國家大典。百姓們會有這樣一個觀念,誰要當皇帝,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是必要的程式,如此才算真正走馬上任。
秦始皇自然也聽說了,於是開始計劃封禪,他認為自己的封禪之舉可行性很高:
首先,秦始皇的祖先也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背景並不好,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侯,漸漸邁入上流社會。
這段不美好的歷史,深深埋在秦國統治者心中,於是在他美好時光到來之際,他尋找一切途徑來炫耀自己的功績。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全國,全部都是不世之功,如此值得驕傲的功績,怎能不讓世人皆知?
其次,古時候祭祀天帝的權力逐漸成為帝王的標誌,誰來封禪,誰就是名正言順的一國之君。秦始皇耗費半生精力,才成為統一中國的始皇帝,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第三就是他個人信仰的驅使。君權神授不僅僅讓老百姓心服口服,同時也讓秦始皇覺得這是鞏固自己統治的重要途徑。
秦始皇即位的第3年,率領文武大臣開始千里東封泰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