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最後的十年裡,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達海濱。
第一次,始皇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秦始皇巡視隴西郡、北地郡,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
隴西郡: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北地郡: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
雞頭山:甘肅境內的山,雞頭山如雄雞引頸報曉,昂首屹立,故稱作雞頭山。
回中:秦宮名。故址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秦始皇的第一次巡遊,在離咸陽不遠的甘肅、陝西等地。
第二次,始皇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秦始皇的第二次巡遊到了泰山,並且有了文化活動:與魯地的儒生交談;登泰山,封禪,刻石。說明秦始皇很尊重儒生,“坑儒”確實要辯證看。
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沿著渤海向東到東萊郡(黃、腄古縣名),遊覽過成山頭,登上芝罘島。
成山頭,今威海境內,面臨大海。據說秦始皇有親筆題字“天盡頭”。
芝罘島,秦漢時稱“之罘”。今煙臺中心區芝罘區因此得名。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
琅邪,即琅琊,今山東青島。要說秦始皇真的很有眼光,他太喜歡這個地方了,滯留三個月才離開。當時,那裡不能說荒無人煙,也是人煙稀少。秦始皇下令遷三萬戶落戶到此,並規定十二年不收賦稅。並修建琅琊臺。
第三次巡遊,始皇二十九年。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
這次東遊路線比較集中,故地重遊了芝罘與琅琊,但途中遇到了“盜匪”,有驚無險。據查,此事件是後來的漢留侯張良所為。張良的祖父與父親是韓國國相。秦滅韓後,張良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但擊中車副。
第四次巡遊,始皇三十二年。
秦始皇到了碣石,遊燕國、韓國的故地。做了幾件“破壞”事:
壞城郭,決通堤防。
就是讓人毀坼原諸侯舊城郭;決通川防(護城河),除去阻礙。並刻石記錄此事: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原來拆除舊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處險阻。是為了地勢平坦,眾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撫。
始皇巡視北邊,從上郡回到咸陽。
第五次巡遊,始皇三十七年。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這次出遊本來很順利,順江而下到錢唐,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沿著海邊,北到琅邪(青島)。
但接下來秦始皇有些鬱悶:多年前誇下海口的方士徐巿,依然沒有采到長生不老藥。並忽悠始皇說:“蓬萊藥採不到,是因為海中有大鮫魚阻擋。希望有神射手用連弩射死它。”
始皇信以為真,讓下海的人帶著捕大魚的魚具,自己親自當連弩神射手。巡行的隊伍自琅邪北至成山(威海),再到之罘(煙臺),真見到了一條巨大的魚,始皇連弩射殺。
也許是旅途勞頓,也許是射魚用力過猛,始皇到平津時病了。到河北沙丘,始皇的病越來越重了。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沒立儲君,沒有遺詔,就這樣撒手人寰。他之後的大秦帝國一定不是他想到的,也不是他想要的。
關於秦始皇巡遊的目的,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宣示始皇帝威嚴
天下初定,四海一統。但人心不定,天子巡遊四方正是天子威嚴的表現,起到震懾的作用。“覽省遠方,逮於海隅”,是在宣示“平定天下”“並一海內”成功。
2.安撫四方百姓
德被四海的體現,琅邪刻石:“東撫東土”;泰山刻石:“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人心思定。秦始皇巡遊有昭示天下干戈已息,安心生產的安撫作用。
3.考察制定治國方略
秦始皇的每次巡遊都是浩浩蕩蕩,朝廷中除了安排留守的官員,都跟著到“現場辦公”。第二次巡遊,到琅琊:
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
就是“現場辦公”敲定的。
琅琊石刻上還記載:
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
這麼多大臣跟隨,與始皇進行謀劃。他們究竟制定了哪些治國方略?隨之而來的變故,也使之成為永遠的秘密。
十年五次大巡遊,以致病死在巡遊的路上。我認為,秦始皇稱的上勤勉的皇帝。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