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的才是最狠的,曹丕逼曹植寫七步詩如此,晉國曲沃代晉(即曲沃代翼,小宗代大宗)如此,晉國末代君主晉靜公姬俱酒的結局更是如此。三家分晉後,晉靜公很想很想靜靜地離開,但韓景侯並未對同宗晉靜公高抬貴手,追殺了逃亡洛陽的庶人姬俱酒。姬俱酒的族人遂改姓更名,四處逃散,他們只是改為唐氏,紀念晉國。
三家分晉
晉國最初的國號是唐國,後世的李淵在晉陽起兵,建立大唐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唐朝最偉大的君主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晉國最偉大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姬重耳。可就是這個晉文公,卻種下了三家分晉的種子。說到這裡,也許您有個疑問。明明是三國分晉怎麼能說三家分晉呢?在周朝,天子之地是為邦,故而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諸侯之地,是為國;大夫之地,被稱之為家。在周朝能“成家”的都不是一般人,乃人中龍鳳啊!韓趙魏在晉國都是子爵,是名副其實的大夫,他們能分晉還真的要感謝晉文公。
晉文公
想當年,晉文公曆經磨難,顛沛流離19年,榮登大寶,終成大業,成為了與齊桓公齊名的第二任春秋霸主。重耳考慮到曲沃代翼之鑑不遠,疏遠宗族(公族),重用庶族,而這些庶族出身的人都是國士無雙的人才,更是跟著晉文公浪跡天涯的鐵哥們。考慮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晉文公成為一國之君後,建立了三軍六卿制度,三軍分別是上、中、下,其長官正職是將,副職為佐(咦,怎麼和日本一樣?明明是日本學習晉國好不好!)。這些將佐出將入相,執掌晉國軍政,三軍之中具有統領地位的不是上軍將而是中軍將,中軍將出為大將,入為正卿,其他將佐都是少卿。晉文公對他們非常厚道,幾乎是與他們共享天下,而且還跟清朝的鐵帽子王一樣,世襲罔替,不過,他們的權力可比鐵帽子王大多了,幾乎與漢代州牧、唐朝的節度使差不多。
三軍六卿制
三軍六卿也制衡,最初是中軍將三軍統帥(太尉),但為了避免中軍將專權,又另任諸如下軍佐為執政大夫(丞相)。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軍六卿被晉文公擴充套件為五軍十卿,那新兩軍分別是新上軍、新下軍。這還是最多的時候,最多的是重耳的孫子晉景公,為了封賞有功將帥,擴充套件到六軍十二卿,是不是又設立了新中軍呢?趙氏孤兒的下宮之難發生,趙氏退出,於是變成了四軍八卿;晉悼公時又恢復了三軍六卿。慢慢的六卿變成了六大家族,分別是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最初,中軍最牛,後來上軍最牛,到了公元前493年,因趙氏家族內部地皮糾紛,趙午的舅舅中行寅,聯手親家範吉攻打趙午的對頭趙鞅。趙鞅是有功之臣,被兩家圍毆,晉定公再也無法淡定了,立即出兵,中行寅不行了,範吉不吉了。中行氏、範氏因為惹了趙氏而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後四家中最強的智氏也因為惹了趙氏而亡族。智氏當時地盤最大,實力最強,出則“大將軍”,入則“大丞相”。智氏很想消滅三家,好能一家獨大,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挾“晉公”以令諸侯,他做一件一舉三得的事兒,正是這個一舉三得讓他輸光全部。
三家滅智
他號召三家,為了表達對晉公的敬愛,每家為晉公獻出萬戶封邑。為了表達誠意,他第一個獻出,韓氏、魏氏地盤小經不得割肉,更不想割肉,但又畏懼智氏也就不得不割肉買平安。但趙氏骨頭硬,我地盤小,我不割肉,智氏以此為理由,裹挾著韓氏、魏氏圍毆趙氏,企圖瓜分趙地。趙氏硬抗,智氏就想到了水攻,韓氏、魏氏也怕智氏以後這樣對付自己。趙氏於是派張孟談給韓氏、魏氏做工作。張孟談一頓猛談,講“你們割地、還為智氏打下手,我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韓康子、魏桓子幡然大悟。於是,三家在分晉之前,先把聯合起來,用了兩年把智氏給滅了。如果智氏當初陸續消滅了韓趙魏,那麼田氏代齊的類似劇本有可能在晉國上演。
晉烈公
智氏滅了之後,三家不僅把智地給分了,更連本帶息地讓晉出公含淚割肉。晉出公被韓趙魏三家打的惶惶不可終日,死在逃亡的路上。三家立了晉出公的族兄弟,這個傀儡就是晉哀公,他非常悲哀,只有曲沃和絳兩座城池,基本上是被軟禁的。晉哀公也真是忍辱負重,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花天酒地,“歡樂”了十八年後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晉幽公姬柳繼位,他更慘,連紙醉金迷的日子也沒有了。作為一國之君,他為了能活著,還時不時的朝見韓趙魏三家,又是十八年。最後,好不容易有同情自己的臣民奉獻美女,卻被“強盜”搶走,連命也丟了。真是賠了夫人送了命,還留了一個好色的惡名。三家就立了晉幽公的弟弟姬止,他就是烈公。晉烈公一點都不壯烈,又憋屈幹了27年。此時的烈公的地盤基本可以忽略了,他也不是三家的傀儡而是魏國的傀儡——晉國成為了魏國的附屬國。在烈公十三年也就是周威烈王廿三年,即公元前403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兒。這件大事兒,成為了司馬光書寫《資治通鑑》開篇之語——三家分晉。周天子親自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烈公死後,其子孝公繼位,晉孝公比烈公還慘,他的府邸在韓趙魏境內輪流居住,幾乎成為了“三姓家奴”。就這樣,他又堅強地、勇敢地、憋屈地活了十二年。
晉靜公
此時,晉公府邸固定在了端氏聚,端氏聚的主人就是晉孝公的兒子晉靜公。晉靜公接班不到兩年,就被攆到屯留,很快就被廢為庶人。只要能開心地、自由地活著,國君不國君並不重要,他很願意當一個快樂的老百姓。可三家看著這個曾經名義上的老領導,心中很彆扭,姬俱酒更想遠離他們,過簡單的小民生活。他帶著他的族人,流浪甚至是逃亡。27年後,韓昭侯派他的大臣韓玘刺殺了逃亡在洛陽的晉靜公。
曲沃桓叔與晉侯、韓氏關係
說起來,韓昭侯和晉靜公三百多年前是一家,韓昭侯的祖先是晉靜公祖先的弟弟。晉靜公的弟弟是曲沃莊伯,曲沃莊伯是曲沃桓叔的長子,他們歷經60餘年,祖孫三代完成了曲沃代晉的壯舉。而韓昭侯的祖先是韓武子韓萬,韓萬是曲沃桓叔的次子,是曲沃莊伯的弟弟。同是桓叔後,相煎何太急?誰能想到,晉國盡力過以下犯上的曲沃代翼的三百多年後,又發生了一下犯上的三家分晉,韓國弒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