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個問題的時間結點卡在宋朝不太好回答這個問題,將中國歷史作一個整體來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北宋以前,中國都城就呈現從關中向關東轉移的趨向(長安-洛陽-開封),最終在黃巢之亂後完全確定了開封的歷史地位。

中國都城的東漸是古都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這一轉折是由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運動引起的,同時也深含著地理的、歷史的誘因。長安都城地位的喪失既是關中地區經濟衰落和全國經濟重心轉移的結果,又與民族關係的變化和軍事中心的轉移等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在經濟重心的吸引和運河的牽引等因素的作用下,都城由長安迴歸中原,橫跨汴河之上、坐待漕運之利的水陸交通樞紐———汴梁最終因其優越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條件而取代長安和洛陽,成為五代和北宋的主要都城。

簡單的說就是長安、洛陽(即傳統的黃河經濟帶)已經不能符合都城的選擇了,直接原因是戰亂多次將長安、洛陽焚燬,長安、洛陽(尤其是長安)所在的地區的經濟實力已經完全無法再創造出一個都城規模的城市了。簡單的說就是兩座城市附近的樹木、山石已經在千年的都城建設中消耗殆盡,由此帶來的水土流失、降水量減少、土地肥力下降一系列的副作用開始顯現出來了。在唐朝從武則天以後,洛陽就越來越成為主要的都城選擇(更靠近運河),但唐末的戰亂中這座城市又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個人認為北宋以後的都城選擇呈現更多的偶然性,如南宋建都臨安、元朝建都大都、明朝建都南京(後遷都北京)。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性,我們可以看到北宋以後的都城選擇都基本在運河一線,開封位於運河的中樞位置,南京位於運河南端,北京則位於運河北端,大體呈現“<”型變動。這就表明都城嚴重依賴東線經濟的支援(特別是江淮經濟)。

為什麼說北宋以後的都城選擇呈現更多的偶然性呢?

南宋自是不須贅述。元朝需要將都城設在草原與農耕的交界區域,而北京正是金朝的中都,已經有了很好的城市建設,因此北京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元朝的都城。

明朝從南京發軔統一全國,在明初朱元璋曾想遷都西安、開封、鳳陽,但都沒有實現,開封還是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但朱棣靖難了,機緣巧合把都城又遷到了北京,清朝入關也就延續了這一建都傳統。

另,北京的建都與防禦遊牧民族有極大的關係,但開封也未嘗不可,個人認為開封除了地上懸河的不利條件外,其他條件要好於北京,靖難之役改變的更多的是國家的高層設計。

首先,先駁斥下那位說河南風水不好的,河洛王土聽說過嗎?中龍脈聽說過嗎?無知還要秀智商嗎?!

北宋之後,大致有以下幾個朝代,金,南宋,元,明,清。

先講金,金起於北方,最早定都上京會寧府,就是哈爾濱,他們老家。後來,由於離中原太遠,無力控制,且不利於其漢化程序,所以1152年,金海陵王遷都北京,有利於對華北控制,也便於連線東北,加上北京以前是大遼南京,所以金徵集民夫,依舊汴京營造燕京。但好景不長,北方蒙古人的興起使北京變的不在安全。金於1214年遷都南京(今開封),以求遠離戰火。可惜,這只是延緩了兵鋒。

南宋,南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後來,南宋後來一直在流亡,直到宋金議和,南宋與金國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宋於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又於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這是南宋的第二個都城。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南宋定都原因就是看中杭州的經濟優勢,位於重要產糧區,當然還有利用長江天險的原因。它不定河南很好解釋,沒那本事,南宋抗金最喜歡提就是收復舊都,如岳飛,一直希望還都洛陽汴京,可惜不行。

元代,開始起自草原,故都是草原上的和林。忽必烈定都北京,和金相似,北可控草原,南可控中原,所以世祖積極建設北京。還修元大運河,發展海運,為北京收天下稅賦提供可能。也正是因為河運改道和衰落,河南不復榮光。

明先立都南京,因為老巢於此。成祖定於北京,也有回大本營的意思。

清與元相似,北京北控草原,東接東北故土,南制中原,有運河海運聯通,利於控天下。

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宋後不在河南建都有兩點,第一點是中部地區建都無法控制北方草原和東北,不適應以北方為主要敵人的情況。二是河運改道,不利於控制天下賦稅。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英明的雍正為何只在位13年就駕崩?罪魁禍首主要是一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