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被稱為是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按照科舉制度的規定,其考試大致分為四個級別,排名第一的是進士,第二的是貢士,第三是舉人,第四是秀才。

通常情況下,考生通過院試後,就可以得到秀才資格,這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大學生。

成為秀才即代表有功名在身,在地方上會受到一定尊重,有一些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

但要說的是,秀才並不是公務員,它只是相當於拿到了可以考公務員的資格,所以接下來秀才如果想成為國家正式公務員,就可以去省城參加古代公務員的第一級考試:鄉試。

秀才考中鄉試後就是舉人,可以在地方擔任小吏(基層公務員),名正言順地吃國家皇糧。 通常情況下,鄉試結束之後,全國各地的舉人,都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為“春闈”。考中的被稱為“貢士”,第一名成為會元。

等到會試結束後,再由貢士參加殿試,由皇帝做主考官。 殿試考試合格者,就稱為了傳說中的進士,也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

通常情況下,進士分為三等,第一等就是所有進士中的前三名,又稱“三鼎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還要騎馬遊街;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如果按照名次和被授予的官職,第一名的狀元所得到獎勵,明顯要比第三名的探花好上太多,並且榜眼和探花都屬於是狀元的陪襯;但問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獲得探花的人,要比獲得狀元人還要高興,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唐朝和宋朝時期流行的一個習俗,從而讓探花郎脫穎而出。

據史書上記載,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殿試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其實都被稱之為榜眼,意思就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相當於是狀元的陪襯。

當時,在殿試結束後,朝廷一般會邀請所有進士參加一場大宴會,通常稱之為探花宴,也就是一邊欣賞漂亮的花朵,一邊飲酒賦詩。

在這個探花宴中的最高潮部分,是獻花環節。由官方在諸位進士之中,挑選一個最英俊帥氣的人,由他摘取美麗的花朵,獻給狀元,這個獻花的人被稱為“探花郎”。

在這種背景下,“探花郎”的名氣甚至一度蓋過狀元郎,換句話說,大家都更希望看到探花郎。也正因為此,後來北宋狀元餘中便上書請求停止挑選“探花郎”這種做法,因為此舉太搶狀元的風頭。

再後來,朝廷經過多番考慮,便決定不再舉辦探花宴。不過,雖然沒有了探花宴,但探花郎這個名字,卻逐漸成為殿試第三名的稱呼。

在這種背景下,也就形成了一個考場潛規則,那就是能夠被朝廷欽點為探花的進士,相貌通常是出類拔萃,堪稱小鮮肉。

換句話說,誰能獲得探花郎的稱號,不僅意味著他才高八斗,還意味著他容貌非凡,是一種才華和顏值的雙重肯定。同時,既然探花的才貌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認可”,他自然也就會成為朝中大員為自家女兒擇婿的最佳人選,因此探花往往就會表現得比狀元還高興。

最新評論
  • 1 #

    院試--秀才(大學生)鄉試--舉人(公務員)會試--貢生(地方官)殿試--進士(朝廷大員)

  • 2 #

    所有進士分三甲:第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在上書房行走;第二甲為進士出身,一般也就幾個人不會超十人,這些人在六部行走;第三甲叫同進士出身也就十來人,一般安排在省一級及府上行走。

  • 3 #

    探花,是給公主們留這用的

  • 4 #

    不全面,狀元和榜眼一般進翰林院修撰,探花到地方上做官才是正解

  • 5 #

    我想到了小李飛刀,李探花

  • 6 #

    能中探花的絕對是帥哥

  • 7 #

    那李尋歡也是探花嗎

  • 8 #

    探花。。。。要年輕,帥,。。

  • 9 #

    天生候補生,不用考試,直接做官。

  • 10 #

    院試是那一級考試?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澤東的識才愛才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