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隨著清宮劇的熱播,清朝後宮的嬪妃們成為人們熱議的物件。影視劇中,皇帝身邊的女人,個個長得傾城傾國,可謂是“後宮粉黛,佳麗三千”。

然而事實上,清朝的後宮並非如此。從一些老照片就可看出,很多後宮女人相貌普通。比如慈禧很難稱得上是個美人,隆裕皇后則乾脆是個奇醜無比的女子。

這些長相普通,甚至醜陋的女人,為何能被清朝皇帝選中?這一切都要從清朝特有的“選秀”制度說起。

隆裕皇后

順治開創獨特“選秀”制度

清軍入關之前,清朝皇室的“擇偶”標準,可以說非常實際,大多是和蒙古的貴族聯姻,用來鞏固政權。這樣的婚姻,自然和顏值無關,與利益掛鉤。

比如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就是來自蒙古大草原。順治皇帝作為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依然保持著這樣的傳統。

當順治14歲時,孝莊太后就做主,給他選了一個皇后,對方是蒙古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

即使順治再不滿意,也難以違抗母命。二人成婚後,順治對這位皇后越看越不順眼,結婚剛兩年,就萌生了“廢后重選”的念頭。

最終順治以“當年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為由,廢掉了博爾濟吉特氏,一心想要自己選擇意中人。

然而皇帝也不能徹底放飛自我,任由個人喜好挑選女人。經過和孝莊太后及各位大臣一再磋商,“選秀”制度才終於出籠。

新的“選秀”制度一改之前清朝皇室的婚姻傳統,而是擴大了聯姻方式。

只要是滿、蒙、漢八旗的女子,年齡在13歲到16歲之間,必須參加“選秀”。先讓皇帝挑選一番,如果沒有 被選中,才能再自行婚配。

如果有符合條件的女子,提前婚配私定終身或者沒參加“選秀”,那她家則會被判重罪。

順治開創的“選秀”制度,一直到光緒末年才被廢止,前後進行了80多次。

清宮女人

選秀過程

“選秀”制度不但讓皇帝有了選擇伴侶的自由,還讓一大批女子,有機會進入後宮,享受榮華富貴。

選秀之前,在各地的八旗適齡女子,會由專人統一送到京城。當然路上的花費,都由朝廷承擔。

到了“選秀”之日,各地女子則按照滿、蒙、漢的次序排好隊,站在最前面的是後宮妃子們的親屬,也就是所謂的“關係戶”。站在中間的則是曾經參加過“選秀”,並進入複選的女子。站在後面的則是,第一次參加“選秀”的女子。

這些女子有個統一稱號叫做“秀女”,等到排隊完畢後,這些秀女則乘坐馬車,依次進入宮中,以便讓皇帝挑選。

馬車之上懸掛著燈籠,上面寫著“某旗某某人之女”,說明“秀女”的來歷。

進入宮中後,五個“秀女”站成一排,接受皇帝的挑選。如果有人被選中了,那麼她的“牌子”則會被留下,成功晉級下一環節——複選。

如果沒有被選中,則會被朝廷送回原籍,可以自行婚配。那些參加複選的人,再次透過檢閱,才能成為後宮嬪妃的候選人,而複選失敗的人,則可自行婚配。

總而言之,“秀女”們經歷一輪輪的挑選,才能踏入後宮,等待著皇帝的臨幸,若是能生個一男半女,絕對算是光宗耀祖的壯舉。

清宮女人

美貌並非進入後宮的通行證

儘管“選秀”制度擴大了選擇的範圍,但也只是在八旗女子裡面選,民間美女沒有機會參加,這樣一來出現傾城傾國美女的機率,其實也不算太高,大多都是普通人。

在“選秀”之前,“秀女”們必須身著旗裝,且不許濃妝豔抹。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越是“妖豔貌美”的女人,越會遭到太后以及大臣們的抵制。

即使皇帝相中了貌美女人,也要考慮到太后等人的意見,畢竟一旦被冠上“好色”之名,皇帝的臉面也不好看。

那麼什麼樣的女人,才有可能被選中呢?

“秀女”們要想進入後宮,美貌並不重要,最關鍵的還是門第和品行。

門第比較好理解,就是“秀女”是什麼出身,如果王府千金和旗兵之女競爭,誰能脫穎而出,自然無需多言。

而所謂的品行,則是“秀女”儀態方面,是否符合“母儀”,漂亮不是標準,端莊大方才可以。還有就是性格要溫恭、賢淑、為人寬仁,遇事不急不躁等。

清朝後宮那些嬪妃們,大多是出身於名門望族,由此可見,在“選秀”制度中,門第才是最重要的標準,品行其次,至於美貌,則根本不重要。

光緒的女人

結語

也正因為如此,隆裕皇后雖然奇醜無比,但依然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只因她的父親是慈禧的弟弟。憑藉著慈禧侄女的身份優勢,完全彌補了相貌的缺點。

綜上可見,清朝皇帝想要選個鐘意的伴侶,其實也不容易。有的時候,為了穩固朝政,還要違心接受貌醜之人,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地挑選漂亮女人。

生在帝王家,太多的身不由己,甚至連個心愛的女人也無法得到。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趙襄子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