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資水滔滔,淘盡古今人物。益陽縣從楚國建縣到宋代已有1400年(到現在有2400多年),宋代以前具有千人。本博希望查詢更多益陽縣宋代以前的封建官僚資訊(明代以後益陽縣令在縣誌記載較詳細)。

1、益陽知縣汪必量

相傳南北朝劉宋時期道士潘子良,自號浮邱子,在此修道煉丹並得道成仙,浮邱山因此而得名。宋《太平御覽》引衡山圖經曰“浮邱山古老相傳,謂浮邱公上升之所,兼有道觀存焉”。傳說潘子良年輕時家境貧寒,曾在益陽城裡賣過豆腐,但他自幼聰明好學,是儒學弟子。後經師父鐵柺李指點上浮邱山修道,並修建祖師殿,後與被其度化的益陽知縣汪必顯和文書李雲臺將祖師殿擴建為浮邱觀,三人亦被後人尊稱為“浮邱三仙”。

2、唐代益陽知縣劉類

劉止,字承坎,唐朝時官任駙馬,因守邊有功,封為平定王。劉止生二子:劉安、劉正。劉安,字無逸,官任員外郎,生子劉牧。劉牧,字學牧,官任梓潼縣丞,曾續修劉氏族譜。劉牧生2子:劉類、劉思。劉類,字仲倫,官作湖南益陽知縣。劉類生2子:劉能、劉廣。可見為唐代知縣。家譜記載,無考。

3、元代益陽知縣程業玉,元譚公四十七世孫。家譜記載,無考。

4、明代益陽知縣劉敏,福建清流縣人,明朝歲貢,家譜記載,無考。

5、明代益陽知縣劉寶

劉寶,字長庚,原任資陽縣(今湖南益陽)知縣。任職期間,曾出資修建畫林橋,受當地百姓稱讚,事蹟見《資陽縣誌》。任職期間將父母從江西吉水接到資陽居住,任滿後與父母一同遷居湖南寧鄉茅田灘。夫人黃氏,生三子:劉邦益、劉邦義、劉邦禮。其中,老三劉邦禮返回江西吉水祖籍居住。同治益陽縣誌沒有明朝益陽知縣劉寶的記載,雖然現在的益陽市在資江北岸有資陽區,古代也未見有益陽縣又稱為資陽縣的記載,雖然有過德勝縣的叫法,但時間相當短暫。查閱咸豐《資陽縣誌》(四川)也未見記載。有待將來進一步考證。

6、元代益陽知州李憲公

始祖唐時西平王晟公,西平王李晟是唐朝名將。第十子憲公,字章武,為洪州刺史,遷江西觀察、嶺南節度使。傳十一派至忠公,字貞護,號信卿,居江西廬陵縣朋田,元大德中官穎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陽知州,解組後卜居益陽城東。

7、吳商

晉人,曾為益陽縣令。據《隋書》卷32《經籍志》記:晉益壽令吳商著《禮難》12卷,《雜義》12卷,又《禮義雜記故事》13卷,《喪雜事》20卷。有人疑“益壽縣”就是益陽縣,事實上中國曆代並無益壽縣,乃是“陽”誤為“壽”了。有待考證。

8、馬楚時期益陽縣令何景山,

馬楚時期益陽縣令何景山,五代時人。唐末進士。入湖南,為武安節度使王逵掌書記。素輕周行逢之為人。後周世宗顯德三年,逵死,行逢繼其任,署景山為益陽令。就是說益陽縣令何景山就是周行逢割據潭州時任命的。益陽縣的縣長何景山,進士出身,屬於高學歷官員。這個縣長政績還是不錯的,就是有個好色的毛病,甚至把一些女子擼回自己的府上,這樣肯定會招惹很多人,就有人把告狀信送到了周行逢那裡,說何景山強佔民婦。周行逢正想在官員中抓典型呢,立即派人把何景山召來述職。何景山本來就不服他,就跟他爭論了一番,結果就讓人把何景山投入江水中,投江之前告訴他;你這麼高的水平只有輔佐龍王才合適,我這裡廟太小,別再屈了你的才。

9、宋代益陽縣知縣魏舜臣

益陽袁顯土豪主動和益陽縣知縣魏舜臣勾結在一起,糾集鄉兵阻擊楊么起義軍第一次進攻益陽。楊么軍“傾寨來攻”,袁顯極其反動,“極力鏖戰”而被楊么軍活捉,但袁顯頑固、堅持地主階級立場,漫罵不止i不投降,被義軍處死。義軍終於攻克益陽。《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二》。

10、益陽縣丞趙一心

趙一心,宜川縣利壁人、益陽縣丞,縣丞是知縣的輔佐之官,一般由舉人、恩貢、拔貢副貢考取除授職銜。同治七年秋(1868),益陽縣丞趙一心帶團勇五六十人,由縣城搬運其父靈柩回老家,路遇回軍,回兵開啟棺材,擲骨於野。趙一心辱憤填胸,與回軍約定次日決鬥。他自柴村上塬,叩開石堡寨。團頭王文堪率團赴援,酣戰之際,石堡團勇卻望風披靡,臨陣脫逃,將趙一心後方暴露,趙一心戰死,其弟、候選巡檢趙好古受傷,但利壁民團眾志成城,變陣應對,相持一日,回軍退走。

11、益陽縣丞:文蒙,安徽《涇縣誌》文氏人物。還有益陽縣丞:詹清、安詹進、詹清元。均無考。

12、益陽主簿:

樑鈞昌,明代;

吳一道(1589~1658)由邑掾任廣東雷州徐聞縣主簿,調任湖廣益陽主簿,以功超擢湖廣長沙府通判;

安蕃,1172—1222,宋婺州東陽人,字叔衍,號謙仲。寧宗慶元二年進士。授益陽主簿。歷仕州縣,勤於治事;

盧參,(明代?)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元代益陽州守-畏吾兒人額森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