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中有這麼一類人,有的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博聞強識、通古曉今。他們通曉帝王之術,對局勢判斷十分精準,更能深層次洞悉人性。常會有一些出奇制勝的謀略,輔佐君王統治天下實現天下大治。
他們或者是軍師,或者是丞相,或者是幕僚,大都承擔了幫助君王實現中興天下的大任。像張良之於劉邦,像諸葛亮之於劉備,像房杜之於李世民,像姚廣孝之於朱棣,像伍次友之於康熙,這些人無不在歷史上留下了農膜重彩的一筆,立下了不朽功績,都是曠世無雙的奇才。
對於雍正皇帝而言,雖然在位只有13年,同康熙的一個甲子、乾隆的六十一年相比,都顯得非常短。然而,雍正皇帝卻是無比勤勉,他自己的評價是“以勤先天下”。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推行了許多新政。他整治吏治改革賦稅制度,得罪了許多士紳階級,更得罪了不少讀書人,這些都是在史書上掌握話語權的人。所以,雍正帝在歷史的故紙堆中落下了嚴苛、冷酷的名聲。不少藝術作品小說中對他有很多歪曲,民間對他的傳說多更是負面不少,這算是一定程度的誤解。
經歷了驚心動魄的爭權鬥爭——“九子奪嫡”之後,45歲的胤禛登上帝位,是為雍正皇帝。而在他的奪嫡鬥爭中,離不開他師爺鄔思道的鼎力相助。
鄔思道審時度勢,既對朝局的認識十分清晰,更能深度揣度康熙的心思,讓雍正在爭奪大位的鬥爭中後來“彎道超車”。
關於鄔思道,《清史稿》並未有明確記載,甚至有人認為他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而在民間,對他的傳說很多。
因為對雍正皇位合法性存在諸多猜疑,幕僚鄔思道被故意淡化。鄔思道多用帝王術與厚黑學,實在上不了檯面,正史中沒有記載也很正常。
存在雍正的刻意隱匿鄔思道的可能。雍正皇帝生性多疑,他會有“鳥盡弓藏”的嫌疑,不能讓世人知曉他的祕密。
存在鄔思道急流勇退,及時歸隱,刻意給自己留出餘地,免遭無辜殺戮。
當然,鄔思道很有帝王之師的謀略。我們有必要看看他的幾件事。
極力推動雍正奪位。作為第四子,胤禛比較擁護太子,能夠把身子撲在朝廷公差上,並沒有爭儲位的心思。康熙評價皇子胤禛“喜怒不定”。知子莫若父,老爸康熙的看法沒錯。後來局勢動盪,胤禛雖然起了奪位的心思,但仍是舉棋不定。
人生拐點,有人點撥很是重要。鄔思道揣準了胤禛的心思,給他灌輸“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觀念,又幫著分析了康熙的心思,胤禛才下定了決心。鄔思道能洞悉康熙的想法,猜透雍正的心思,關鍵是還說服了雍正。這實在是一個高手。
鼓動田文鏡彈劾隆科多。隆科多因為擁立新君有功,還是雍正的舅舅。因為在權力機構軍機處掌權,他日漸驕縱蠻橫,經常做一些僭越禮法的事,百官都緘口不言。雍正一直想整治他,然而卻沒有證據,無人敢彈劾。
怎麼辦?鄔思道鼓動田文靜彈劾當朝紅人隆科多。一時間,朝野譁然。但這一手卻正合了雍正的心思,隆科多遭到懲處。實際上這是一步險招,既要準確把握雍正意圖,還要不懼隆科多的報復。成則名利雙收,敗則會有可能株連九族。
擁立廢太子。太子二阿哥因為謀反罪被廢,康熙下旨百官推舉新太子。大家都以為太子已被康熙廢棄,成為病貓,紛紛推舉八阿哥胤禩,認為威望很高的八阿哥會接掌大局。
是力薦雍正還是舉薦太子?鄔思道揣測康熙此舉的目的並不急於放棄太子,而是留有太子之名,讓其他勢力粉墨登場,以更好地保護傳人,也避免了皇子間的廝殺爭奪。鄔思道看到康熙的技巧,他讓胤禛力保太子,這正合康熙的心意。
皇子們各為己謀,而胤禛卻不陷入爭鬥的漩渦,康熙對這個兒子心裡稱讚。
鄔思道在學術上也有頗多造詣,他寫有《遊樑草》,記錄了他的一些詩詞著作。後來,在作田文鏡的幕僚時,他的陳書建議彙編成了《撫豫宣化錄》,成了當時師爺們的珍寶,也是厚黑學的高階教材。
關於鄔思道的一些傳記,在小說中有諸多的記載。《清稗類鈔》中關於他的許多描寫,讓後人從側面窺探到這個紹興師爺的權謀。鄔思道歷盡磨難,練就了獨特的閱人之道,他能感知民間冷暖,為民爭利。
他的許多主張多是濟世抱負,功成後,超然身退,歸隱江湖。
-
1 #
-
2 #
如果沒記錯,康熙61年,乾隆60年,乾隆說過在位時間不能超過聖袓仁皇帝,所以在位60年後當了太上皇。
-
3 #
鄔思道根本就是虛構的人物,真實的謀士是戴鐸。
鄔思道是田文鏡的人,和雍正就沒有見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