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宋太祖朝“職事官”化的樞密直學士》的總結與理解)
對宋史相對熟悉的朋友們肯定對樞密直學士這個貼職並不陌生,它的全稱其實是樞密院直學士。在整個兩宋它的出現也並不少,很多名人都曾經獲得過這個貼職。
在後唐的同光年間這個職務得以設立,在設立之初的樞密院直學士(崇政院直學士)其實並不是後來的貼職,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差遣。什麼是差遣呢?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從唐末到宋朝官員的本官(寄祿官)逐漸僅僅代表了官員的待遇,官員所真正做的事情可能和這個並沒有多大的聯絡,他們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差遣所定。(此處暫不論散官、職以及結銜等)
樞密直學士在一開始授予時並沒有絕對的官位要求,最高到正三品的散騎常侍下到從八品的左拾遺都可以擔任。天成三年五月,安重誨推薦史圭擔任樞密直學士,並允許他“升殿侍立”,自此以後,樞密直學士逐漸擁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利。
樞密直學士也逐漸的開始在職權之上侵吞原樞密院的權利,使得樞密院直學士在參政議政的時候還能制約樞密使的權利。在設定了樞密直學士之後,後唐還在天成元年五月又設定了端明殿學士。起因是後唐明宗李嗣源與樞密使安重誨在檔案處理方面的能力不高,於是設定這個官職給予飽讀詩書之人以為顧問。
端明殿學士以及樞密院直學士在此之後逐漸成為了皇帝認可的近臣才能獲得的官位。在宋人的《石林燕語》之中有過記載,他們認為此時帶有樞密直學士以及端明殿學士的官員都多處理實際的事物,並沒有像到後面一樣變成貼職。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授予了趙普與呂餘慶二人樞密直學士以及端明殿學士的職務,此二人在北宋平穩過渡從後周承接來的權利之時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此時的樞密直學士以及端明殿學士更像是一種親信的象徵,從後來趙普繼任樞密使以及呂餘慶回朝都可以斷定這個時候授予此二人樞密直學士以及端明殿學士的職位都是為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並且制衡原來後周的三個宰相。
太祖駕崩之後(也有論調趙普不再擔任樞密直學士之後),樞密直學士逐漸向太宗朝新的功能職權進行轉變,而端明殿學士一職雖然在後面經歷改名甚至撤銷的處境,但是在太祖朝之後就完完全全淪為了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