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秦發兵滅齊,《史記》中這樣記載: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嬴政在這一年完成了歷代秦王的夢想,統一了天下。咸陽宮內,嬴政與諸位大臣商議治國方略。
在會議上,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秦始皇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嬴政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國內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等措施,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外開拓疆土,南取百越,北拒匈奴,創立了大秦帝國,為中華民族奠定了基礎。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是暴君,說他焚書坑儒,煉長生藥《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這樣描述,“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雖然史官應該“直筆”,所謂直筆,就是“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寫文章都會受到自己主觀意見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閱讀古書時,不應該採取完全相信的態度,要有所考量。
毛主席對於焚書坑儒這件事的觀點是這樣的,在他讀了郭沫若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寫的《十批判書》裡面,稱讚孔子“是順應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的”。毛主席不贊同這個觀點。對秦始皇曆來遭受非議的“焚書坑儒”之事,毛主席寫過一首詩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原詩如下: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祖龍”指秦始皇嬴政
唐人《封建論》指的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的《封建論》
子厚是柳宗元的字
文王指周文王
毛主席
文中指出了秦始皇的過人之處,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指的就是我們現在都在使用的郡縣制。就拿焚書坑儒這件事情來說,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是,戰國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幹起了方士的活兒,竟把秦始皇也騙了幾回。而事實上,坑了幾百個儒生後,秦始皇的政府機構裡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謂“焚書”,因涉及中國統一後的“思想去向”,主要燒的是六國官書之類,漢興之後,學統並未中斷。
除了焚書坑儒這件事,其他不滿的聲音就是修長城,築靈渠,這些事情在當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修建之後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只不過秦始皇太過心急,加上秦法嚴明,人民生活貧困,加上六國貴族的反秦思想一直存在,才會有後面的一些事情。而史官在記載這些事情的時候,也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對秦始皇採取了一種敵對的思想,以至於傳到現在,我們都刻板的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暴君。
秦始皇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的確受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