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主導者,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愛國,因其主導的洋務運動是為國家自救而努力,雖其失敗,其愛國之心未曾改變。
更有傳聞,當時清政府還無國歌,面對國旗升起時的寂靜無聲,年邁的老人哼著自己家鄉的民謠,看著國旗緩緩升起,每每聽到此事,心中對李中堂有了一絲敬佩,其一生拼勁全力,奈何大廈將傾,無力阻擋時代的潮流,更為李中堂添加了一份悲壯。
也有人說他誤國,洋務運動耗資巨大改變不了甲午戰敗的事實,而本人更是代表清廷在《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
斯人已逝,李中堂的功過成敗暫且不表。也有人說其富可敵國,而坊間更有“宰相肥,而天下瘦”的說法,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鴻章
晚清名臣李鴻章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清末名臣,其率領的淮軍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其進入權力中樞的投名狀,後其主導的洋務運動更是清廷第一次的自救,但簽署的各種條約也為他蒙上了汙點,甚至被認定為賣國賊。
據不完全統計,李鴻章共代表清廷簽署了30多個條約。因其主導的洋務運動以及簽署的各種條約,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繞不開的關鍵人物。
因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出色表現,之後的李鴻章自然官運亨通,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後兼北洋通商大臣以籌備洋務運動,其本人更是同治、光緒兩朝的重臣。
此時的李鴻章手中既握有兵權,又負責對外通商籌備洋務運動,不可不謂權勢滔天,而多年累積下來的錢財想必不少。那麼這樣一位晚期名臣,所積攢的家業到底有多少呢?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些蛛絲馬跡中略窺一二。
李鴻章及各官員大臣
出手闊綽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曾說過:“問君何須言少錢,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有人就以此詩認定李白家有萬金,不然為何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拿著千金裘去換酒水呢。而作為富可敵國的李中堂,其資產更是不少。
張佩綸回鄉奔喪期間途徑天津,李鴻章聽聞送來一千兩白銀作為喪葬費,這是什麼概念呢?據不是很科學的統計,一兩白銀大概可以為450人民幣,一千兩白銀可以抵450000元。
這還只是小費,可見中堂大人是如此闊綽。而獲得如此巨資的張佩綸自然無比感恩涕零,叩頭謝恩。而這只是一千兩,從另一件小事也可看出我們的中堂大人出手闊綽。
李鴻章
另一位官員記下一件小事,光緒二年,丁寶楨升職擔任四川都督,進京覲見謝恩,途經天津。而中堂大人早聞丁寶楨為人清廉,不拿群眾一根一線,便以進覲見需上下打點為名,送上白銀一萬兩,並將此白銀放置於京城某錢莊。
待丁寶楨抵達京城之後,一萬兩白銀遠遠不夠應酬之需。便再次向中堂大人開口借款一萬兩,而此次中堂大人欣然答應,大概連眉頭都沒皺一下,毫不吝嗇。當然這筆錢財也無需丁大人所償還,不僅如此,中堂大人其兄李瀚章也贈給丁大人白銀三千兩。
而記錄者則贊其為重友輕財,並稱之為均不可及。而上述官員記錄之事不僅顯示李鴻章仗義疏財,亦可顯示中堂大人家財萬貫,千金買馬。而這僅為一例,就已花費如此錢財。李中堂所處天津,是進京要道,且南北通透,四通八達。
一方面官員上下打點就已經耗費不少,而另一方面更需巨資以應對慈禧太后、王公貴胄等貪婪成性之人,如若家中沒有千金萬兩,又怎能保住李中堂的高官俸祿呢?
李鴻章及各官員大臣
天價嫁妝李鴻章對旁人尚且如此慷慨,對掌上明珠更是如此,傾盡所有,唯恐愛女缺金少銀。中堂愛女李菊耦,用現代的話來形容就是妥妥的名媛。而由於時代過於久遠,中堂愛女陪嫁究竟有多少早已無從查起,但我們還可以從其愛女後人的隻言片語中尋得蛛絲馬跡。
房子是最可以反映一個家庭的物質狀況以及經濟基礎的,我們先從二人名下的房子查起,看看從中是否可以尋得一絲蛛絲馬跡來體現這嫁妝之豐厚。
張佩綸與李中堂愛女李菊耦結婚之後,起先二人居住在天津的北洋衙門。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後,二人才離開天津前往南京居住。在南京沒有任何根基的他們,一到南京就買下了靖逆侯張勇的豪宅。該府邸擁有三座樓房以及一個花園,且尚未將廳堂計算在內。
李鴻章及其家人
而這花園,二人之女(張愛玲的姑姑)對其仍有一份眷念,每每聽聞有鮮花盛開,便扶著女傭的肩膀檢視。後來,府邸被南京國民政府看中,將其作為法院辦公使用,可見此府邸之寬敞。
同時李中堂還將名下房產分予愛女,而這些房產則位於各地,遍及上海、青島、天津各地。李菊耦去世時,其一子一女均年少,不能持家,便將其資產委託於張佩綸前妻所生的次子張志潛進行管理,待其子張志沂成年之後分家。
據言,直至1935年,張志沂在虹口還有八套房且未將與其妹妹共有的一套洋房計算在內。而這些房產只是李中堂名下的冰山一角,對尋常百姓來講,足夠吃喝一輩子了。
中堂所贈與愛女的嫁妝,足夠李菊耦、張志沂、張志沂之子三輩人使用,且還有富餘,可見李鴻章積攢財富之巨。
李鴻章
李家有多少財富根據容閎《西學東漸記》保守估計,李鴻章財產約為白銀四千萬兩,相當於全國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且尚未將其幾個兄弟財產計算於內。
李家共有六子,長兄李瀚章歷任湖廣、漕運、兩廣總督,是個肥差;三弟官居道臺,後來謀了個二品;老六跟隨二哥,死了之後被追贈為太常卿;老四、老五未曾入士,在老家管理家產。
兄弟六人,僅在家鄉合肥,每人均有土地十萬畝,且尚未將外地土地計算在內。而李鴻章本人所置辦的田產,每年可收租五萬石,這已經遠遠秒殺大部分地主了。即使在李鴻章死後,依然有著三萬餘畝的田產。
而在其分家之後,每房仍有數百萬的資產,合六房之產,足以敵國。且以上資產並未將李鴻章在外的私產計算在內,而洋房、股票、存款這些私產,並未計入其中。而李家有多少財富,李鴻章有多少財富,這大概會是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
銀元寶
結語李鴻章所擁有的財富,大概是尋常人拼搏一輩子也無法累積的財產。那麼李中堂到底有怎樣的生財之道,能夠在一生累積如此之多的財富呢?
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財產自然並非合法收入。根據律法,一品大員的年俸祿為180兩白銀,若按其計算窮盡一生也無法累積如此財富。更別提滿足上下打點,送禮這些古代官場剛需了。因此貪財之風在官場也隨之而來,上行下效自然不利於清政府的統治。
打擊貪腐也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最為頭疼的問題,貪官似乎是難以抹除的。為了根除這一問題,雍正年間推出了養廉銀這一制度,提高官員俸祿以減少貪腐事件的發生。
李鴻章及其家人
但是這一行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著清廷的日益腐敗,官場也越發得渾濁,貪汙成為每個官員的必修課。李鴻章有如此鉅額的財富也不足為奇,一來,李鴻章身處高官,朝廷所發放的養廉銀必然不少。
二來,各種官員難免不巴結李鴻章,逢年過節要拜年送禮以求得升官發財。另一方面,李鴻章主持洋務運動,前期強軍,後期富國,企業生產之利潤難免不經過李中堂之手。
從慈禧太后大壽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來看,李中堂積攢下的財富也顯得並不乾淨,也因此民間有著宰相合肥而天下瘦的說法。
而官場的貪腐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甲午海戰期間,海軍軍費被挪用,敗於日本。雖不能全然怪罪於中堂,但若官場清廉,恐怕也不會慘敗。戰爭的失敗不僅意味著李鴻章的失敗,也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地主階級的侷限性也隨之顯現出來。
而這個富可敵國的老人,更是代表著他效忠的大清,簽下了一個又一個賣國的條約。
1901年,年邁的老人代表著清廷簽下了最後一份不平等條約,隨即大口吐血,他愛國,他努力過,只是最後他敗了,敗在沒有看清時代,敗在自己所處階級的侷限性。但家財萬貫,富可敵國也為他留下了些許的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