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3日,入侵廈門海域的日本“箬竹”號驅逐艦,被攔腰擊沉。這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不久,第一艘被擊沉的日本海軍現代軍艦。這次戰役,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廈門要塞保衛戰”。“箬竹”號敵艦到底是被誰擊沉的?許多學者認為,是胡裡山炮臺擊中的。不過漳州開發區企劃部總經理黃清亮則認為,真正擊沉“箬竹”號驅逐艦的,就是南炮臺的28生克虜伯大炮。
◆複製的克虜伯大炮
昔日“功臣”依舊威武
漳州開發區鏡臺山上,屹立著一門克虜伯大炮,黑洞洞的炮口,直指茫茫海面。
不過,這門大炮只是個仿製品。漳州開發區石坑社群老年協會會長陳元財說,原來的那門克虜伯大炮,要比現在的這個仿製品要大一倍還多。雖然只是個仿製品,但依舊威風凜凜,雄視萬里海疆。
這座素有“天南鎖鑰”之稱的炮臺,與廈門胡裡山炮臺南北對峙,互為犄角,拱衛著祖國的東南大門。
歷經70多年的風雨,城牆上的累累彈痕依稀可見,破損嚴重的地方,已經修繕。
城牆內,破敗的兵舍、戰壕、彈藥庫、練兵場等遺址,歷經歲月風雨,依舊清晰可見。
▲歷史悠久的南炮臺
一炮“走紅”擊沉日艦
黃清亮介紹說,當年廈門是日軍攻佔的戰略目標。1937年9月3日凌晨4:03,日本南支艦隊第五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在空軍掩護下,“箬竹”艦等突然駛到大擔燈塔前,向白石頭及曾厝垵海軍機場發起炮擊,同時也猛攻胡裡山炮臺。
日軍並向青嶼魚雷發射站及各炮臺猛烈轟擊,向鼓浪嶼方向挺進。上午10時許,胡裡山炮臺、磐石炮臺、嶼仔尾炮臺和白石頭炮臺相繼還擊,日艦不敢在攻擊區掉頭,只好在日機的掩護下,倉皇地往鼓浪嶼方向逃竄,再向青嶼方向逃竄。
駐守在嶼仔尾炮臺的守軍觀察到敵情後,向主臺官何榮冠報告,嶼仔尾炮臺立即進入戰時狀態。待日艦進入嶼仔尾炮臺克虜伯大炮的攻擊圈後,何榮冠下令開炮,由主炮手李青山操作,“轟”的一聲巨響,驅逐艦“箬竹”號猝不及防,右舷中彈。
中彈後的“箬竹”右舷大量進水,開始傾斜,在隨後趕來的“羽風”號等艦艇的護航下,往青嶼方向的“長礁燈塔”(日本防衛廳記載的是“與葡萄山對衝的燈塔”)逃竄。
中彈的“箬竹”號在塔角附近的沙灘上衝灘,艦艇上的日軍登上護航艦艇逃走,只留下冒著熊熊烈火的“箬竹”艦。
▲南炮臺內出土的炮彈
填海築路發揮餘熱
也有學者認為,真正擊沉“箬竹”艦的是廈門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
黃清亮認為,首先時間上不對,“廈門的一些學者說‘箬竹’被擊沉的時間是上午9時許,可是經過人證證明,擊沉的時間,是下午四五點鐘,這明顯有出入”。
此外,一些學者還認為,南炮臺上根本就沒有28生的克虜伯大炮。“後來我們從彈藥庫裡挖掘了十多枚28生炮彈。”黃清亮說,如果沒有28生的克虜伯大炮,那麼備這些炮彈幹嗎?“我們後來找到了當時的見證人王依朦,龍海港尾鎮深沃村人,今年90多歲了。王依朦還記得,那天下午四五點鐘時,聽到了巨大的炮聲,跑到山上(將軍山)看,發現一艘艦艇停在沙灘上並看見日軍撤走,他就跑到艦艇上,拿了一張凳子回家。”
▲黃清亮(左)和謝永傑在測量炮座軌道尺寸
據黃清亮介紹,當年南炮臺共有2門克虜伯大炮(17生和28生)、3門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和3門紅衣大炮(土炮)。
▲南炮臺舊址上的古城牆
那麼曾立下赫赫戰功的那門克虜伯大炮到底去哪了呢?導報記者從倚靠在牆角的一塊石碑碑文中發現,“主炮於1953年修建廈門高(崎)集(美)海堤時被拆除”。
當年參與該炮拆除的財叔和謝永傑介紹說,為了搬運這個龐然大物,大炮被切割成一百多斤一塊,然後用船運走,用於修建廈門到集美的海堤。
現在,南炮臺已經成為一個愛國教育基地,每天都有無數市民前來參觀。一顆顆炮彈、荒廢的兵舍和佈滿彈坑的城牆,無不記錄著閩南人不屈不饒的抗日精神。(海峽導報記者王龍祥文/圖通訊員廖靜怡實習生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