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賦》熱播熱議。網上觀點主要分為兩派:
一是批判秦朝。主要是說秦國是野蠻的,是戰爭機器,統一中國的程序造成生靈塗炭,焚書坑儒嚴重地破壞了文明文化積累,統一之後又推行暴政,導致二世而亡。所以,秦統一中國是野蠻戰勝文明,落後取代先進,這樣的統一,不要也罷。
二是力挺秦朝。主要是說秦國統一中國是對全體中國人的歷史性貢獻,統一文字、度量衡,廢除封建制,推行郡縣制,使中國從此真正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為其後兩千多年的大中國奠定了歷史基礎,也為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走向輝煌提供了前提。
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終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們看待問題,需要客觀、全面、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憑主觀好惡、從單一角度、帶著感情色彩去理解和評價。尤其是對極其複雜的歷史問題,更是如此。
我們從秦制和秦政這兩個大角度來看待一下秦統一中國的問題。
先說秦制。
秦統一中國,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我認為是政治制度方面,廢除封建制,建立郡縣制。
我們知道,秦朝以前,夏商周時期,實行的都是封建制。所謂封建制,就是天子把國家的領土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各自的封國內部,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利,他同時擁有最高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鑄幣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就是一個事實上的獨立王國。只不過,在形式上,要尊奉天子,要朝貢而已。
夏商周之所以實行封建制,是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低下,導致人口稀少分散,交通極其不便,天子對偌大的國土實在是無法進行全面控制。而且,中國的土地上,當時分佈著幾百甚至幾千個部落,各部落的內部是靠血緣和宗法維護統治的,具有強大的封閉性。天子要想讓這些部落首領完全聽從自己的命令是不可能的,要消滅這些部落首領也是天子的實力不允許的。所以,只能將國土分割成幾百上千塊,將部落首領封為諸侯,讓他們來分別統治。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到,商滅夏的時候,歸附商的諸侯有3000多個,周滅商的時候,歸附周的諸侯有300多個。而且我們知道,到了週末的戰國時期,基本上就只剩下了戰國七雄。
所以,很明顯,歷史越久遠,諸侯越多。隨著生產力發展,諸侯國不斷相互吞併,諸侯國在迅速減少。一是說明,天子的中央政府,對諸侯國的控制力極其低下,根本管不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二是說明,生產力的發展,致使國家越來越大乃至最終形成大一統的國家成為歷史的可能。三是說明,諸侯國經過戰爭兼併,必然會誕生一些強大的國家,這些國家必將嚴重威脅甚至取代天子的統治。
秦在統一中國之後,在實行封建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爭論。
前文說到夏商周是不得已而必須實行封建制。但是到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時期,建立大一統的大中國條件已經成熟。
商滅夏和周滅商,靠的都是諸侯的歸附,在登上天子之位的過程中,天子並沒有摧毀各諸侯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建立起相對於諸侯的絕對軍事優勢。所以,不得已而實行分封制。
而秦對中國的統一,是透過戰爭,徹底摧毀了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從政治角度看,中華大地基本上變成了一張潔淨的白紙,始皇帝可以在這張白紙上任意描繪,而沒有很大的阻力。
追求至高無上的權力,不願分權給諸侯王,這是人性的必然。所以,在歷史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秦推行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
秦的統一,為其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奠定了總基調。郡縣制實行之後,從理論上,中央可以隨時撤換處置地方長官,地方上就不會再出現對抗中央政治實體,從而可以保證國家的政令暢通。其後,雖然出現過漢初、魏晉的分封等小的歷史反覆,但郡縣制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秦的統一,將大一統的觀念深深植入民族基因。從此以後,只要國家陷入分裂,再次使國家重歸統一就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最高目標。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每一個大分裂的朝代,哪怕戰亂百年,都必將重歸一統。
秦的統一,為中國人建立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統一的文字,使中華民族無論生活在哪個區域,無論說著什麼方言,都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無障礙地交流,促進了文化交流,使文化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自然而然地培育了一種共同體意識。統一的度量衡降低了社會執行成本,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發展,進一步將全體中國人凝聚在一起。
秦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在先秦時期,人民遷徙和交流都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在諸侯王的統治下,相互都比較封閉,很容易形成不同的信仰、文化、風俗習慣等等,從而形成民族意識。強烈的民族意識顯然不利於國家的大一統。秦的統一,用戰爭摧毀了小諸侯國狹隘的血緣和宗法統治,然後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逐漸淡化了各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促進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以上幾點,有些人可能意識不到其重要性。這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比歐洲,看看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東北人和廣東人的在各方面的差別,要遠遠高於歐洲任何兩個國家的人。歐洲歷史上缺少一個秦始皇。
有人要說了,歐洲多好啊,中國要是歐洲不是更好嗎?我要說,站在歷史的角度,歐洲的文明發達,只是歷史的瞬間,近代以前,歐洲戰亂頻仍,文明程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遠不如中國。近代以來,歐洲各國也爆發了無數的戰爭,生靈塗炭,這才穩定了幾十年?就是這穩定的幾十年,在面臨大國競爭的時候,歐洲人也意識到了統一的重要性,但是卻始終無法真正形成統一的力量,各國心懷各異,已經走上了明顯的下坡路。等到歐洲的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各國相互征戰,仍然是歷史的必然。
再看印度,也是缺少一個秦始皇。到現在印度仍然有2000多個民族和幾百種語言,各邦之間離心離德,中央政府控制力薄弱,在推行統一政策、面臨重大災難的時候,都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樣分裂的國家,又有什麼大的前途?
有人又要說了,秦統一之後,二世而亡,其後兩千多年,中國也是戰亂不斷啊,統一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要知道,從整體上看,統一國家的混亂主要是統治腐敗和天災造成的,而分封制的混亂則是必然常態;中華民族每一次崛起,都是在大一統的形勢下做到的,而分裂狀態下,戰爭是主流,人民始終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
綜上,秦制是好的,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是秦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再說秦政。
有人說,秦統一中國,是秦人的私心,是為了攫取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我不否認秦人有私心。但我也從不懷疑秦人追求天下大一統進而實現天下大同的偉大理想,不懷疑始皇帝的雄心壯志、雄才大略。
但是,理想是一回事,做法又是另外一回事。秦統一之後,始皇帝有些飄飄然,過於相信自己的統治力,過高估計了人民的承受力。
追求皇族尊嚴和個人享受,大興土木,經濟崩盤。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比如修建阿房宮、長城、驪山陵墓、馳道等,還按照六國宮殿的建築式樣,在咸陽仿造,數達二三百所。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追求國防長治久安,兵役太重,戰爭狂熱。在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當兵服役的人脫離了農業生產,靠農民養活,這就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糧餉,女子紡織,不足以供衣服的嚴重局面,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追求文化一致性,焚書坑儒。秦始皇讓人尋找長生不老藥,受到了江湖術士的欺騙。同時,有儒生勸諫始皇仍然實行分封制。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處死了一批術士(其實並非儒生),並焚書禁書,規定除了秦紀以外的其他史書全部燒燬(其實,其他書籍只是不允許在社會上流傳,中央是有儲存的),對一些農學、醫學之類的實用書籍,則予以保留。
追求政治力量的純潔,對六國殘餘政治勢力進行大清洗。為了防止六國殘餘勢力的反抗,把12萬官戶統統遷到都城咸陽分散居住,以加強控制和管理。
追求社會穩定,防止人民反抗,實行嚴刑峻法。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數十萬、上百萬。其時,全國人口不過一千多萬。原東方六國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更為深重。
其推行的政策,整體上看是暴政無疑。
一方面,由於秦尊崇法家,也由於儒家推崇周禮,秦完全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對維護統治的積極因素,對人民生活不管不顧,對人民力量嚴重忽視,致使秦朝失去了人民的擁護,招致人民的反抗。
另一方面,由於實行郡縣制,徹底破壞了六國貴族的利益,致使秦朝得不到貴族階級的支援,遭到貴族勢力的抱團激烈反抗。
在兩千多年以前,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始皇帝和秦朝的政治精英,就這樣犯下了嚴重的歷史性錯誤,很快變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二世而亡,也就自然而然了。
整體上,秦政是暴政,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簡單分析了秦制和秦政,對秦制,我是肯定的,對秦政,我是反對的。一功一過,一分為二,方能比較客觀地評價秦朝和始皇帝的歷史功過。
毛主席對秦朝和始皇帝的評價也是一分為二的。
《沁園春、雪》中寫道: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主席把始皇帝是放在中國歷史上至高的位置。在《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一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莫從子厚返文王。可見,主席是肯定郡縣制,反對返回文王的分封制的。
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見外賓的談話中,毛主席說: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
但是,主席同時也認為秦政是暴政。他在20世紀70年代又曾經明確指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所以,主席提出“為人民服務”。
唯有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力量,唯有為人民服好務的政治力量,才能長久地得到人民的擁護 ,才能帶領人民不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上藉著《大秦賦》一邊倒地批判秦朝的聲音,值得引起我們的警惕。
我翻看了一部分批判的言論,發現其中不乏故意帶節奏的公知。他們打著攻擊秦朝幌子,目的無非是想讓中國人認為,統一是不對的,是野蠻落後的,是奴役人民的,而分裂是好的,是有活力的,是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
歷史上的中國,可以看做是一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並存,相互征戰。如今的世界,也可以看成一個歷史上的中國,仍然處在數百個國家並存,相互征戰的大歷史時代。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實現大同世界,並不是不可實現的目標。而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大國競爭,在這個西方主流國家仍然信奉叢林法則的歷史時期,要想維持中華民族的繁衍繁榮,必須要保證國家的統一,方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在歷史的維度生存下去、取得勝利。
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秦的暴政保持高度警惕,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預防和打擊腐敗,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真正堅持人民至上,維護好人民利益,如此方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民族復興。
我們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大國競爭越來越激烈!
樹欲靜而風不止。
但是,風可以吹滅蠟燭,卻可以讓火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