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起帝王陵,人們都知道黃帝陵、十三陵等。帝王墓從何時開始稱為陵?不同的陵號有什麼涵義?鮮有人知。學者柏樺在《紫禁城》雜誌發表 《陵以敘事——皇帝的陵號》,文章中有如下考證

陵號為漢代創立制度,陵號有敘世、寄思等政治內涵。

呂祖謙以《國語》有管仲說:“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大事記解題》卷三“壽陵”)。所以認為一般民人的墳墓也可以稱陵,而王者稱陵是始於戰國。明人董說《七國考》卷十“壽陵”則引《史記》與《國語》,認為古時“民之墓亦稱陵也”,只有到了“秦惠文以後始稱陵,而民不得稱”。董說的說法值得懷疑。

因為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十“陵”,曾經考證了陵的名稱由來,認為《詩經》有“如山如陵”。《易經》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以及“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春秋左氏傳》有“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而殽在弘農澠池縣,其語曰東殽西殽,澠池所高。《國語・周語》有“周單子會晉厲公於加陵”;而《爾雅》講:“陵莫大於加陵,言其獨高厲也”。最後認為:“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由此可見,在漢代不僅僅皇帝墳墓稱為陵,即便是王公的墳墓也可以稱為陵,可見陵號在漢代還沒有成為皇帝專用的稱呼,而所謂的“民不得稱”之說也沒有實據。

因此顧炎武有所考證。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上下通稱”,引證漢丹陽太守郭旻碑中“歸葬舊陵”,證實漢代官員的墳墓也可以稱為陵,而對於該碑,歐陽修懷疑郭旻有不復為人臣的行為,因為“以謂陵之稱,謂施於尊極,不屬王公已下”。對此,顧炎武引《風俗通》的“王公墳壟稱陵”;《尚書》中有子夏陵,老子陵,以及諸王公妃之陵;《後漢書》中有東海恭王陵,定陶太后恭王陵,東平憲王陵,沛獻王陵等;《西京雜記》中有董仲舒之墓稱下馬陵;曹操《祭橋玄文》中的“北望貴土,乃心陵墓”等,以證實“人臣而稱陵,古多有之不以為異也”。

明十三陵 網路圖片

至於陵為皇帝的專稱,應該是“自南北朝已後然爾”。也就是說,陵為皇帝的專稱是在南北朝以後才確立的,而在制度大備的唐代,才成為定製,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夠稱為陵,當然也包括皇親國戚。

清東陵 網路圖片

至於後世稱黃帝陵、炎帝陵、堯陵、舜陵等,都是依照後來的制度而追加的,其始並不稱為陵。武則天在位時,將武家祖先都追認為皇帝,其祖先原來的墳墓也提高為陵。唐中宗李顯在韋后專權的情況下,將韋后之女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年)的墓改稱為陵,其規格與帝王陵相等,是歷史上唯一被冠稱為“陵”的公主。不久,韋后所生幼女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崇訓,因叛亂被殺害,安樂公主矯詔將之追封為魯王,且要仿照永泰公主例,為武崇訓造陵。

永泰公主陵地宮 網路圖片

時任給事中的盧粲,奏駁此事:“陵之稱謂,本屬皇王及儲君等。自皇家已來,諸王及公主墓,無稱陵者。唯永泰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塗,不合引以為名”。唐中宗李顯手敕雲:“安樂公主與永泰公主無異。同穴之義,古今不殊。魯王緣自特為陵制,不煩固執”。

盧粲又上奏雲:“陵之稱謂,施於尊極,不屬王公已下。”(《舊唐書》卷一八九《儒學盧粲傳》)迫使唐中宗李顯收回成命,雖然盧粲因此被貶為陳州刺史,但陵為皇帝所專有卻因此形成制度。

在今天,人人可設陵,陵號寓意被淡忘。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原子彈下無冤魂!美國為何選擇廣島投擲原子彈?原因與中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