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738年,位於雲貴高原上的蒙舍詔首領皮羅閣一統分裂的六詔部落(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建立起了雲貴高原上第一個統一的王國-南詔國。為了加強王室對整個王國的統治,皮羅閣在建立南詔國後不久即派出自己的七個兒子坐鎮四方以充藩鎮從而加強國家的凝聚力。皮羅閣之舉於當時新生的南詔國無疑是極有脾益的,正是此舉穩定了南詔併為後續對抗強大的唐朝與土蕃王朝奠定了物質基礎。
然而令皮羅閣沒有想到的是他為穩定王朝鞏固統治的分封卻意外造就了今東南亞內陸國-寮國。正是受命就藩南掌(今寮國琅勃拉邦)的兒子坤洛後裔在南詔崩潰後延續了南詔王室血脈並開啟了寮國歷史。而這段歷史的起點便是瀾滄王國的建立!
寮國寺廟
一、瀾滄王國的起點:南詔的覆滅!瀾滄王國的起點在何時?人們普遍將其定在了南詔王皮羅閣分封諸子之時。顯然,這個時間是不合理的,緣何?如同你不能將中原歷朝歷代分封子嗣而立的諸侯國視為獨立王國一般將皮羅閣子坤洛就藩的南掌認定為獨立王國。顯然縱觀整個南詔時期,雖皮羅閣諸子坐鎮四方,但由於直系的南詔王室的存在,他們對南詔的忠誠顯然是毫無疑問的。那麼究竟是何時才是瀾滄王國的起點呢?顯然南詔的滅亡是南掌地區獨立建國發展的開端。
公元897年,正當據有中原的唐王朝經歷著藩鎮割據的“劇痛”之時,曾一度被唐朝視為南部“頑疾”的南詔國亦在發生著一場鉅變。當年,唐人後裔、南詔重臣鄭買嗣指使南詔王族蒙氏之近臣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就此開啟了南詔權臣權臣弄國的局面。公元899年,為平朝野對善殺南詔王的非議,鄭買嗣殺楊登,由此強化了其在朝堂上的地位。殺楊登雖平非議,但也讓鄭買嗣認識到南詔王室依舊存在巨大的影響力。為確保自身的權力永世存續,三年後的902年鄭買嗣痛下殺手借治喪暴斃的南詔第十三世王孝哀帝蒙舜化貞之名屠戮南詔王室800餘人。
鄭買嗣滅南詔並屠殺宗室傳至南掌的情景雖史書未曾記載但對南掌地區統治者的震動必定是極大的,因為南掌王室亦源自南詔王族。鄭買嗣可殺南詔建國者皮羅閣的直系子孫,那麼他是否會對同時皮羅閣之後的南掌王室下手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由此,已在公元9世紀中期因南詔由盛轉衰而取得半獨立地位的南掌地區徹底脫離南詔及鄭買嗣後繼建立的大長和國的掌控。此後南掌地區有歷經大天興國(大長和國劍川節度使楊幹貞殺大長和恭惠帝鄭隆亶立)與大理國(大天興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天興而立)兩個時期徹底與雲南地方政權分道揚鑣。然而獨立發展亦意味著史料的缺失。自公元857年史籍有存南掌自立臣屬真臘(極大可能是同時臣服南詔與真臘兩國)的記錄外,之後史料便再無出現直至13世紀的崛起!
南詔遺蹟
二、從小邦到一統寮國:開國君主法昂的進擊之路!失去史料記載的南掌地區在時間流逝了四百餘年後終於重現史籍,這一次出現時它的名稱已變更為了勐騷瓦。雖然其名發生了變更,但其據有的土地未變,依舊在南掌,因此它極有可能是南詔國時期南掌地區宗親藩鎮的延續。此時其北方曾經的宗主故土早已歷經滄桑物是人非,南詔已成為記憶,大長和與大天興同樣已不存,連算是同族的大理國也早已被蒙古人所滅,因此南掌地區徹底進入了獨立發展的歷史時期。勐騷瓦國雖小但內部爭鬥卻如同家常便飯般平常。在這朝不保夕的內鬥中,一位王者降臨了,它就是瀾滄王國的開國之主-法昂!
1316年,法昂出生於勐騷瓦的宮廷之中。然而他的出生並未給王室帶來任何欣喜,反而加劇的矛盾。為何?此時的法昂之父召法皎頗有威望嚴重威脅到了國王帕納佔蓬的地位,而法昂的出生無疑是召法皎籠絡人心的良機(為王室延續血脈並藉機拉攏大臣)。面對兒子的咄咄逼人,不肯放權的帕納佔蓬以“莫須有”的罪名流放了召法皎一家,就此年幼的法昂不得不隨其父流落異鄉柬埔寨。自幼客居異鄉令法昂養成了堅毅好強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成為了一名與其父怯弱接受被驅逐命運而空負志向不同的堅毅戰士。他意志彌堅,志向遠大,目標明確,他要返回故鄉推翻戀權祖父的暴政奪回屬於他的王位!
1352年,憑藉著與柬埔寨王室的良好關係,法昂成功向柬埔寨國王借得了一支一萬人的部隊。接著他統帥軍隊北上一路打回勐騷瓦推翻了其祖父的統治繼任為王。奪回王位只是法昂遠大抱負的基礎,他還有更宏大的目標-統一寮國。1353年,法昂稱王,建國瀾滄王國(寮國語國號南掌洪考),接著發起了統一戰爭。僅僅一年,寮國地區林立的邦國便悉數臣服在法昂腳下成為瀾滄王國的一部分。國家雖然完成了統一,但仍習慣於以邦國區分的寮國人並沒有凝聚力,因此接下來法昂要做的就是統一思想。1358年,上座部佛教傳入瀾滄王國,法昂當即將其立為國家推向全國,由此完成思想上的一統。國家一統、思想一統,法昂如同秦始皇一般站在了寮國歷史的頂點,然而他卻未能如秦始皇一般在輝煌中告別歷史舞臺,一場更大的磨難悄然向他襲來!
永珍街頭的法昂像
三、在內鬥與外敵入侵中走向衰亡的瀾滄王國!有自身驅逐祖父奪取王位的榜樣效應,法昂的子孫自然有樣學樣做起了第二、第三個“法昂”。1372年,掌權瀾滄王國長達20年的法昂被驅逐,其子吳何安在貴族的“擁立”下即位,成為了瀾滄王國的第二任國王。而作為下臺的老國王法昂,在失去一切權力後終於客死難府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但是隨著來國君主法昂的退場,瀾滄王國開始步入了權臣弄權的歷史階段。
1428年,權臣摩訶代維竊取大權肆意廢立帝王操弄朝政長達28年。權臣弄權下,瀾滄王國元氣大傷給予了外敵入侵的良機。1479年,安南後黎朝入寇瀾滄大掠而歸。安南之後,瀾滄王國一度出現了中興之象,在清邁即位的瀾滄王子塞塔提拉一度將瀾滄王國拉出衰敗的泥潭,但被尊稱為蘭納王的塞塔提拉死後王國再次陷入了爭位的內亂之中。內亂之下,強鄰再次伺機而動,緬甸東籲王朝東進克瀾滄國都清邁,近滅瀾滄。後雖經瀾滄百姓艱苦抗戰擊退緬甸白象王入侵,但王國的衰敗已無力改變!
1595年,瀾滄王國趁緬甸內亂徹底擺脫其控制。然而重新獨立的瀾滄王國未能重振旗鼓,緬甸近百年的壓榨已掏空了瀾滄根基,它唯一能做的唯有苟延殘喘。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曾派員深入瀾滄王國為其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明,但內鬥之下他們的眼界早已被侷限於當下絕無展望未來的可能,由此他們錯過了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1694年,瀾滄王國末代國王索林那旺薩尚未立儲便病逝,王國在群臣的瓜分下四分五裂壽終正寢!
現今的寮國接頭
後記:南掌已成地名而非國度!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分裂自瀾滄王國的琅勃拉邦王國派出使節前往北京朝覲雍正帝。面對不遠萬里而來的南邦使者,天朝皇帝龍顏大悅親自接見並賞賜了琅勃拉邦王國使者。在賞賜的詔書中,清朝將琅勃拉邦王國寫作了南掌(即瀾滄王國)。顯然清代的禮部官員翻閱了明朝史籍找到了有關這個南邦小國的記錄。然而時間早已一晃過去三百餘年,彼時進貢朝覲明朝永樂帝的的確是瀾滄王國,如今卻早已不是。不過不論琅勃拉邦王國是否就是瀾滄王國,清朝帝王並不在意,只要有萬邦來朝承認大清帝國是天朝上邦即可。不過時代終究已經改變,隨著西方完成工業革命的積累,延續千年的東方朝貢體系的崩潰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