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起帝王陵,人們都知道黃帝陵、十三陵等。帝王墓從何時開始稱為陵?不同的陵號有什麼涵義?鮮有人知。學者柏樺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陵以敘事——皇帝的陵號》一文中,有如下考證。

陵號為漢代創立制度,陵號有敘世、寄思等政治內涵。

帝王在位時候便開始營建陵墓,一般認為是始自戰國時期的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起壽陵,宋人呂祖謙則認為:“壽陵之名見於書傳者,蓋自此始”。

他認為古人不事先營造墳墓,只有在年過60歲才製成棺槨,每隔十年塗一次漆,等到80歲以後,每隔90天塗一次漆。此外,君主在位便製成棺槨,每年漆一次。也就是說,可以製成棺槨,等去世以後再營建墳墓,按照禮制規定:諸侯五月而葬。因此呂祖謙認為:“以一國之力為陵墓有餘矣,何必豫哉。”(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卷三“壽陵”)但自趙肅侯開始,君主在位即營建陵墓也就相沿成俗。

漢代皇帝的陵號都是一個字,唯獨東漢明帝劉莊的顯節陵用兩個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陵號或是一個字,或是兩個字,並沒有定製,隋唐時期則定為一個字,五代十國則又一個字與兩個字均有,宋代則為兩個字,遼金則是一個字,至明代確定一個字之後,清代相沿而不改。

陵號的確定是有嚴格的制度與程式的,宋人周必大《思陵錄》曾經記載宋高宗趙構的陵號,群臣曾經擬上永紹、永興、永阜、永壽、永思,共五個陵號,經過光宗趙惇欽點,用“永思”,可見陵號擬定程式之一斑。即由臣下率先擬定幾個陵號的名稱,由新即位的皇帝在幾個陵號中選擇一個。也有臣下擬定一個,講明理由,由新即位的皇帝批准。

明十三陵 網路圖片

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如新王朝對前王朝的皇帝加上陵號,若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便是清人在皇貴妃田氏墓基礎上建立的,取名為“思”,其寓意深刻。以金熙宗完顏亶的陵號也名為“思”而言,其“所謂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馴致其道,非一朝一夕故也”。(《金史・熙宗紀贊》)

清東陵 網路圖片

清乾隆帝評價朱由檢“帷幄不聞(張)良、(陳)平之謀,行間未睹李(光弼)、郭(子儀)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既有令人懷念之意,又有對其“蒙難而不辱其身”的讚揚,將之與金熙宗完顏亶相比,其寓意應該說是深遠的,因此一些明遺民不接受清王朝給予的陵號。

如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就直稱思陵為“攢宮”,認為南宋君主諸陵皆曰攢宮,待恢復河山才能夠重新安葬為陵,是“實陵而名不以陵”,而樑份《帝陵圖說》更認為:“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稱尤不可也”。還有王朝滅亡,其臣子私上的陵號,是得不到認可的,而被廢及被取代皇位者,往往也沒有陵號。

在今天,人人可設陵,陵號寓意被淡忘。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真的看了蔣介石日記後痛哭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