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人真的把東西都放在袖子裡嗎?不是的,袖子只是藏人耳目才用的!

翻閱很多資料,最終整理出來的結果是,古代人日常生活中,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會把東西放到袖子裡。而且,就算放也只會放一些小且輕的東西。

這一點,解釋起來並不難。古代著裝,每個階層有每個階層的著裝規範。在此基礎上,還有每種場合的著裝規範。既不能逾制,又不能越禮。

古代對著裝之類的禮法極其講究,顏色、款式、材質、做工,無一不彰顯著地位上的差別。除了皇家御用、皇帝御賜以外,對不同品階的人的也有要求。既不能越禮,也不能失禮。

而統治者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把中上層階級的人們緊緊團結到他的身邊,賜予他們常人所不能享有的一切。越是受寵幸,得到的也就越多。最高的無疑就是“御賜”了。

這種禮法是從周朝盛行而到漢代發展到頂峰,尤其是“獨尊儒術”之後,國人的服飾禮節已經完全形成了一套規範。而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服”。

而古人們的寬袍大袖,不是每種人都能穿,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穿的起的。就好比現代名貴的正裝禮服一樣。在過去,只有士大夫階層才有資格穿寬袍大袖,也才有能力穿的起寬袍大袖。到了封建王朝末期,像孔乙己之流,不就一直以此彰顯自己的身份嗎。

而普通人,穿的也只是窄袖服飾,既是身份、地位、財力所限,也是實用性的限制,畢竟寬袍大袖,並不適合人們日常的工作。

而古代,士大夫階層,出門辦事也就是走親訪友,在這就是逛個集市,身上攜帶的東西本身就不需要很多。在這裡要說一下,在宋以前,是沒有銀票的。所以上街買東西,最多也就是揣著些散碎銀兩,甚至只是些許銅錢。而這也就是荷包或者腰帶的作用了。

而貴重或者機密的檔案,或許會放到靴子裡。只有很少情況下,才會放進袖子。這裡也要說一下,在明以前,袖子基本沒儲存功能,除非你自己“定製”。

再者,一般走親訪友、拜訪上司,需要攜帶過重物品的。這裡還要插一句,封建社會是有奴僕的。稍微有點身份財力的人,平常不帶個小廝都不好意思出門。而沒有財力的,需要攜帶的東西肯定有限,手裡拿著就好。

另外,就是當朝大臣了。他們上朝一般都是手持笏板,這裡說一下,這個字讀hù板,是四聲,就好比我們上班手持筆記本一樣。這時候,可能就用的上袖子了。手持笏板,可一些奏章奏摺總沒辦法也拿在手裡。那也不能當著皇帝,從靴子裡往外掏。所以就隨手放進袖子,在朝堂上看不出來,上呈的時候,用手一拿就行。

在這裡,還要說一句,在宋以前,宰相在朝堂上是有專用座位的,漢代就有“三公坐而論道”的故事流傳至今。而笏板,至少從商朝就開始有了到清以前,就這一直存在。最低也是明朝的“五品以下不執笏”,而這個“不執”,是指沒資格“執”。

另外的話,就要講到明朝。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由此可以看出,“帶有清風”中蘊含著,用袖子攜帶禮品財務的意思。為什麼用袖子呢?很簡單,掩人耳目。對皇帝用袖子帶奏章,對貪官用袖子帶銀票。都是外邊看不出來,內裡藏有乾坤。但是,如果你君子坦蕩蕩,又何須藏著掖著。我想,這大概也是“藏著掖著”的由來。

所以,袖子的作用,並不是為了攜帶財務,而是正好方便,隨手放到那裡,便於取放。以此,逐步的從服飾規範演變成了,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袖裡乾坤”。大家現在不妨回想一下,哪怕是在影視劇作品中,被放進袖子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呢?我的記憶中是銀票,你的呢?下方留言吧。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曹操手下反叛最少,他是如何嚴密控制軍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