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有兵就是草頭王,曹操之初也遇到過“龍亢兵變”(數千新募丹陽兵譁變),但是總體而言,曹操手下軍隊是叛變比較少的,曹操是如何做到的呢?
方面軍統帥只由“諸夏侯曹”擔任曹操手下猛將如雲,但是在曹操在世時,不管外姓將領能力如何強,都是不可能擔任方面軍統帥的。這是曹操治軍一條“潛規則”。
前期,曹魏東線由夏侯惇統帥,中線由曹仁統帥,西線由夏侯淵統帥。中期,曹魏東線由曹休統帥,中線由夏侯尚統帥,西線由曹真統帥。曹丕基本沿用了曹操的治軍“潛規則”。
司馬懿、滿寵、郭淮等外姓將領,開始統帥方面軍,基本都要到曹睿時期。
曹操對重要部隊派出監軍方面軍統帥管轄區域大,無法深入管控到部隊一線,為彌補這一缺陷,曹操建立了監軍制度。派心腹文官到一線部隊,擔任監軍,雖然不負責軍事,但對部隊主將有監控、監察之責。
北方平定後,張遼、樂進和于禁分別屯駐於長社、陽翟和潁陰,曹操派趙儼擔任這三支部隊的參軍(監軍)。
曹操進攻荊州時,除了在赤壁被火燒的南路軍外,還有一支北路軍,由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組成,曹操也派趙儼擔任都督護軍(監軍)。
張遼威震逍遙津一戰中,張遼、李典、樂進駐守合肥,曹操也派了薛悌擔任護軍。有關臨陣如何迎敵的方略,曹操事先交給了薛悌,可見薛悌地位高於諸將。
把不和睦的將領放在一起曹操控制軍隊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關係不和睦的將領放在一起,用意無非是讓他們互相鉗制。
張遼、李典、樂進共守合肥,“皆素不睦”,張遼一度擔心他們不配合軍事行動。張遼、樂進、于禁共同駐紮豫州時,也是“諸將任氣,多共不協”。
曹操這麼做當然也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和睦的將領鬧翻,也有可能釀成反叛,比如劉封、孟達反目。但這又要說回曹操高明的監軍制度,在幾個不和睦的將領之上,還有一個位置更高的監軍(雖然不管軍事),將領之間鬧矛盾也不敢太過分。
將士家屬在後方做人質最後,曹操控制軍隊,還有一個狠招,就是出征之前把將士的家屬集中到後方當人質。
《三國志高柔傳》記載,戰士竇禮在軍中失蹤,被認為是逃亡,於是他的妻子、兒女都被充為官奴。後來在他妻子一再申訴和高柔的幫助下,才查明竇禮其實是被同營戰士因為財務借貸而殺害。
故事雖然是為了說明高柔明察秋毫,為民請命,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曹魏嚴厲的“出征將士人質制度”。
鍾會攻下益州後圖謀造反,自以為手上有將近二十萬魏軍,還有四五萬投降蜀軍,可沒想到大多數魏軍並不願聽從鍾會號令,背後的原因,也許就是“出征將士人質制度”。
一斗書生曰:自古以來,控制軍隊始終是一門大學問。曹丕因為奪嫡之爭,對曹氏宗親限制使用,導致“諸夏侯曹”人才斷代,曹氏宗親缺乏有能力的軍方代表人物,不得不依靠司馬懿去打仗,司馬氏在軍中勢力越來越大。這也是後來司馬篡權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