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上圖為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含鄱口。兩個文稿分別為《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釗同志》資料圖片

紅軍長征路線圖 資料圖片

主講人:唐洲雁

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0週年。在歷史的曠野中,毛澤東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但正是這一不斷延伸的歷史時段,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長的審視距離。如何認識和評價毛澤東,也就益發引起人們的興趣。

毛澤東的虎氣與猴氣

究竟應該如何來認識和評價毛澤東?我想還是採用他自己的說法比較準確一些。對於自身的特點,毛澤東曾經有過很多的評價,其中有一個說法,叫“七分虎氣,三分猴氣”。1966年,他在給江青的信中寫道:“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

所謂虎氣,有很多種解釋,我覺得這裡可以理解為原則性,是一種立場;所謂猴氣,則是指靈活性,可以理解為戰術層面上的東西。

應當說,在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上,在一些涉及到國家、民族利益的根本問題上,毛澤東是從來不妥協的,是一個原則性非常強的人。比如當年赫魯曉夫來談聯合艦隊的問題,毛澤東不僅寸步不讓,而且發了很大的脾氣,因為這涉及到了中國的主權問題。

再比如說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對美國的封鎖,毛澤東同樣沒有絲毫的妥協。他在評論美國國務院白皮書的時候,曾經這樣寫道:“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所以說在這些涉及黨和國家、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毛澤東的原則性都非常強。

但在另一些戰術問題上,或者說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毛澤東的靈活性又特別的強。他的成功之道,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務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只要事情能辦成,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

堅守的最後原則 不能兩極分化

說到原則性,那麼毛澤東的原則性到底在哪裡?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他堅持的最後原則究竟是什麼?或者說他的立場在哪裡,他的底線又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關於社會主義最大的原則無非是這麼三條: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這些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原則性很強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在毛澤東那裡,就一定是他的底線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具體分析。

比如說按勞分配,毛澤東就從來沒有把它當作一個最終的原則去堅守。他甚至認為,按勞分配是“資產階級法權”。1974年,他在會見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時說過:“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後來,他又多次談到這一觀點,強調要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在他看來,按勞分配某種意義上是用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所以說,這並不是他要堅持的最後底線。

第二個,關於計劃經濟。人們常說毛澤東時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因為在《共同綱領》裡面,就說新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而不是說要發展市場經濟。但是到過渡時期即將結束時,毛澤東已經看到蘇聯計劃經濟的許多弊端,開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他說過:“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鑑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

正是從那時開始,毛澤東提出探索適合中國的建設道路,要實現第二次結合。為實現第二次結合,他寫下了《論十大關係》等重要著作,提出很多好的思想,努力擺脫蘇聯計劃經濟的束縛。

然而要打破蘇聯計劃經濟的體制,談何容易。因為搞經濟建設不像打仗,有自己獨特的規律。

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從一五計劃開始,實際上就是照搬了蘇聯計劃經濟的那一套。這些計劃下去了,就要執行,長此以往,各種條條塊塊也就形成了,甚至森嚴壁壘。這個時候要想輕易改變,就很容易出問題,會牽動全域性,甚至會導致整個經濟計劃的中斷。後來的“大躍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是一個慘痛的教訓。所以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總結說,我們對於搞經濟建設的規律還沒有完全的把握,想得太簡單,有一些思路和想法,但是怎麼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在這些方面,辦法不多。“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應該說,這些總結還是很深刻的,說到了點子上。

也正是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好的思路。比如說鄭州會議以後,提出舊賬一定要算,反對剝奪農民,強調要講商品法則,主張價值規律要遵守,甚至提出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認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麼經濟制度相聯絡,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絡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絡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

如此說來,計劃經濟的東西,也不能完全說是毛澤東堅持的最後底線。如果有合適的環境和條件,他也會對計劃經濟做一些重要的改變,甚至有可能會接受市場經濟的一些東西。可惜他那個時代沒有這樣的條件。

那麼究竟什麼是他堅持的最後底線?是公有制嗎?

很多人說毛澤東喜歡一大二公。確實,他說過人民公社的好處就是一大二公。但是如果說這就是他堅持的最後底線的話,也不盡然。過渡時期的時候,他說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盡人皆知。過渡時期完成以後,他又說過:“我們消滅了資本主義,還可以發展資本主義”。

其實在鄭州會議以後,關於所有制的問題,毛澤東反反覆覆一直在思考。兩次鄭州會議,他思考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以什麼為基礎的問題。思考的結果,逐步提出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並寫入了他主持制定的人民公社60條,此後10多年一直沒有變。

那麼在所有制問題上,毛澤東的底線究竟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底線,說白了就是不能包產到戶,不能“三自一包”。

為什麼不能?是因為他認為包產到戶,最後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所以他說“如果全部鬧單幹,或大部分鬧單幹,我是不贊成的”。由此說來,不能包產到戶,不能兩極分化,實際上這才是毛澤東最後的底線。在他看來,如果兩極分化,那麼我們過去辛辛苦苦換來的革命果實就喪失了,老百姓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資本主義就要復辟,就會變成修正主義。無疑,這是他那個時代的認識侷限。

如何避免兩極分化,說到底就是一個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這也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一直努力去解決的問題。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特別強調了這個問題,要求“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

毛澤東是中國農民的兒子。因為他生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最為了解。早年他做過農村調查,了解中國的社會狀況、階級狀況,對農民的社會地位和蘊藏的革命性的認識也最為深刻;對中國革命的動力在哪裡,最為清楚。正是在農村的環境裡,他開闢了一條中國革命的道路,同時又把農民成分佔絕大多數的中國共產黨改造成了無產階級的先鋒隊。

毛澤東這一輩子,對農民,對這些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勞苦福斯,是懷著深深的感情的。他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需要去幫助、去解救的人。因此,他始終把自己當成是貧苦農民的代言人,當成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也可以說,毛澤東最大的原則就是站在人民福斯的立場上,站在社會底層民眾的立場上,努力避免兩極分化,使他們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特別擔心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掌權以後會脫離群眾,如果脫離了群眾,就要讓他們去“洗洗澡”,去接受群眾的改造,就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整風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整黨整風,包括三反五反,他都抓得很緊。特別是下決心槍斃張子善、劉青山,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被認為是了殺了兩個人,管了20年。

毛澤東改變中國歷史

毛澤東的一生,成敗得失都有。問題是,我們要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認識和評價毛澤東;要採取什麼樣的標準、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認識平臺,來看待毛澤東。

中國人常說兩句話,“不以得失論英雄”“不以成敗論英雄”。我認為,恰恰是這兩句話,給了我們三個評價體系和認識標準。

第一個,就是“以得失論英雄”。這裡的得失,有很多種,我們姑且把它理解為“評價主體個人的得失”,也就是指我們評價者從自身的得失、切身的感受、個人的好惡去進行評價。不以得失論英雄,也可以理解為不以我們本人的、自身的得失來論英雄。

說是不以得失論英雄,但又有多少人不是以自己的得失、從切身的經歷和感受去評價別人呢?

比如說中國的老百姓,他們為什麼感念毛澤東?還不就是因為毛澤東建立了新中國,讓他們翻了身,當家做主人,政治上有了話語權,經濟地位有了改變。這種樸素的感情使他們永遠緬懷毛澤東。

從個人的得失、個人的情感來認識和評價毛澤東,這個東西錯不錯?我個人覺得不錯。因為一個人如果完全超出自己的感情來評價,第一不真實,第二很難做到。

但是如果僅僅從個人得失、從自身的情感來認識和評價毛澤東,全面不全面?肯定不全面。因為這樣的認識畢竟是個體的、感性的,很容易碎片化,很容易偏頗,很容易出現判斷上的失誤。所以時至今日仍會出現有的罵毛澤東、有的贊毛澤東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

第二個評價標準,就是“以成敗論英雄”。這裡的成敗,與個人得失相比,更多的是強調客體的成敗,或者說我們評價物件所領導的事業的成敗。成敗是事實,這是一種客觀的評價,一種價值的判斷。這種基於事實的評價,相比起前面的“以得失論英雄”,要客觀得多。

評價一個領袖,一個事業的帶頭人,我們當然要以成敗論英雄。毛澤東的一生,成敗得失都有,如果來進行一下客觀的評價,大概不外乎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他是一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偉人。這種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他參與創立了中國共產黨,為這個黨的建設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農民占人口80%以上的國家建設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兩個先鋒隊”,這個不容易。為此,他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從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開創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提出執政黨建設的問題,提出反腐倡廉的問題。

第二,他建立了人民軍隊,提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要求支部建在連上,主張打人民戰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戰術。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提出建設強大的國防軍和鞏固的國防。他是一位舉世公認的軍事家。

第三,他通過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找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領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開創了新中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為後來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歷史的基石。

第四,他確立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這裡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抗美援朝。這場戰爭打掉了斯大林的懷疑,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不可小視。有人說如果沒有抗美援朝就可以解放臺灣,這只是一種假設。實際上,美軍第七艦隊是北韓戰爭爆發後就立即開進臺灣海峽的,而不是中國宣佈抗美援朝以後才開進去的。

二是兩彈一星。如果當初沒有下決心搞,今天我們還搞得起來嗎?人家還會讓你搞嗎?

三是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體系是什麼意思?就是自己能夠迴圈,什麼都能夠製造,有螺絲釘,也有機床,經濟命脈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需要依靠別人過日子,不用看人家的眼色行事。當然,這種獨立是無奈的,也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其次,他是影響中國文化的大家。

第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詩人。毛澤東的詩詞也充滿了虎氣和猴氣。如早年的《詠蛙》詩:“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出聲?”

離開韶山沖的時候,他改寫的詩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到了長沙,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於是又寫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結論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到陝北,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新中國成立以後,則是“換了人間”!

這些還不是虎氣?

當然猴氣的東西也有很多,“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戰地黃花分外香”。這些陰柔之美、婉約之聲,在毛澤東詩詞裡面,俯拾皆是。

第二,他是一個書法家。毛澤東的書法脫胎於懷素的狂草,自成一家。我不懂書法,但知道一個事實,就是當今中國越有文化的地方,毛澤東的題字就越多。比如大學的校名,比如報紙雜誌的報頭、刊名,等等,不勝列舉。

第三,當然,我們更知道,他是一個思想家。據粗略統計,已經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著作,加起來有2000多萬字。一個人一生給後世留下2000多萬字的作品,這能不能算一個思想家?

第四,是他留下的毛澤東精神。特別是在權勢權威面前不屈服、不低頭、不認輸的精神,在當今的國際國內大環境裡,尤其值得提倡。

我們中國人評價一個人,喜歡講文治武功、文韜武略。文治,他有;武功,他也有。從這樣一些事實來看,我們可以說,毛澤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領袖,一個當之無愧的英雄。

當然,要用這樣一個標準來評價毛澤東,還有一些東西不能迴避,那就是他也犯過一些錯誤。

大到歷史性的錯誤,如發動“文化大革命”;

中到決策性的錯誤,如發動“大躍進”運動;

小到個人作風方面的錯誤,如晚年一度接受個人崇拜,聽不進不同意見,犯了主觀唯意志論的錯誤,等等。

第三個評價體系,就是“不以得失論英雄、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就是要跳出當下、縱觀歷史,或者說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前沿去進行評價。從這個高度,可以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而不是拘泥於一時一事的得失與成敗。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先行者

還以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實踐為例。如果不以成敗得失來論的話,我們應該怎麼來認識和看待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這裡我想借用毛澤東對孫中山的評價。毛澤東曾經稱讚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借用毛澤東對孫中山的這一評價,我們也可以說,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

那麼,作為先行者,他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我想至少有四個不同:即他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想過一些同時代人沒想過的事情,看到了一些同時代人沒有看到的問題,做過一些前人沒有做過的探索,當然,他也就犯過一些前人沒有犯過的錯誤。包括前面講到的大、中、小的錯誤。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想過、做過的事情無非是:中國的經濟建設如何來搞,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領導經濟建設的黨該怎麼來抓,如何確立中國大國的地位,當然,還有如何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等等。

以確立新中國的大國地位為例,很重要的一戰就是抗美援朝。為什麼當年黨中央的決策那麼難,黨內的分歧那麼大?就是因為人們的看法不同、意見不一。毛澤東之所以最後下決心去打,就是因為他看到了一些戰爭背後的東西,看到了這一仗對確立新中國大國地位的重要意義。再比如說兩彈一星,在那樣困難的年代,下定這樣的決心,去做這樣的事情,對確立新中國的大國地位,也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在新中國的建設上,毛澤東想過一些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看到了一些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作過一些別人沒有作過的決策。在黨內,他經常強調領導幹部要看得到、抓得起、放得下。

那麼,作為先行者,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我認為,首先他要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沒有理想,怎麼帶領別人往前走,又怎麼知道往哪裡走?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為了追求他的理想,從來不放棄鬥爭,甚至不惜展開黨內鬥爭。所以說,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人,他永遠都不滿足於現實,總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下一個階段的任務。當然,因為他是理想主義者,因為他想走在歷史的前頭,所以往往容易脫離現實,會犯一些前人沒有犯過的錯誤。

黃克誠在毛澤東去世以後,在“非毛化”最嚴重的時候,曾經作過一個評價。他說:在毛主席晚年,我也吃了些苦頭。但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理解毛澤東,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好心,他為人民事業是緊張操心了一輩子的。到晚年,他的雄心壯志仍然非常之大,想在自己這一生中把本來要幾百年才能辦到的事情,在幾年、幾十年之內辦到,結果就出了一些亂子,犯了理想主義的錯誤。“從他的本意來講,還是想把人民的事情辦好,把革命事業推向前進。他為了這個理想操勞了一輩子。”

其次,作為一個先行者,他必須是一個戰略家,能夠提出巨集觀的戰略規劃,否則就無法帶領大家往前走,不能領著大家去做事。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戰略家。他熟讀歷史、縱談古今,對現實有良好的大局觀,有人所未有的國際眼光、世界視野,對未來有超凡的預判能力,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再次,作為一個先行者,需要有挑戰精神,需要對現實有批判精神。毛澤東立足於現實又不滿足於現實,為了實現理想、實施戰略,他會向傳統挑戰,包括向資本主義,甚至封建主義的傳統;他會向權威挑戰,包括國際上的、黨內的,甚至包括知識權威;他會向體制挑戰,包括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蘇聯計劃經濟集權體制;他還會向現實挑戰,向特權挑戰,向群體挑戰,向既得利益集團挑戰,甚至不惜向自然挑戰,向人性挑戰。這樣的挑戰,當然難免有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

總之,毛澤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我們研究他,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許多看似矛盾的東西,在他那裡卻是內在統一的。如涉及到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他是一個徹底的愛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涉及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反對霸權主義、支援世界民族民主獨立運動,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主義者,對亞非拉和第三世界的支援,不遺餘力。在一些戰略層面的問題上,他的原則性特別強;但在一些戰術層面的問題上,他的靈活性又特別強。這就又回到了我開頭所講的,他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是虎氣與猴氣的統一,七分虎氣,三分猴氣。

轉自:共產黨員網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北平到東京:聶耳生命中的雙城記和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