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應該看過阿湯哥主演的電影《最後的武士》,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其中演繹的“武士道”精神讓人為之景仰,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人們為了堅持的信仰,可以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引進西方列強各方面先進的技術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對當時由幕府掌權下的日本,全面進行現代化革命。

  19世紀中葉的日本,掌控大權的幕府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限制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腳步。由於日本已經歷經數百年的幕府統治時代,低階武士階層,基層農民,資產階級的舊藩屬諸侯以及有創新改革精神的商人,聯合組成的政治聯盟協助日本天皇推行“倒幕運動”,推翻幕府的統治。

自幕府統治時期結束後,日本天皇回覆權力巔峰,在國內推行新政,其中就包括“君主立憲制”,皇權受到內閣的鉗制,內閣掌權後開始削弱武士階層的特權,包括他們的信仰和待遇都受到了重大影響,同時包含有精神、宗教、政治性質在內的“武士道”也受到了限制,引起了國內武士階層的牴觸和反抗。

雖然日本的“明治維新”獲得了成功,但還是有大量的封建殘餘思想被保留了下來。“明治維新”這個轉折點,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讓日本走上了“富國強兵、脫亞入歐”的道路,使日本躍居世界軍事強國之列,最終蛻變成為以侵略擴張,掠奪好戰的軍國主義國家。

  但在二戰時期,為什麼日本當時對強國“美利堅”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將美國拉下了戰爭的泥潭中呢?

一、自視甚高,盲目自信;

  自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成功之後,國力漸漸開始強盛。1874年,日本以“琉球事件”為藉口,向中國滿清政府發難,派遣軍隊入侵臺灣,最後無能的清政府賠償白銀50萬兩,日本人收錢撤退。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中國不僅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還簽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給日本,若不是“三國干政還遼”,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連當時的“龍興之地”滿洲都保不住。

1900年,日本加入侵華八國聯軍,又輕鬆取得了勝利。1904年~1905年間,日本和沙俄為爭奪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土地上進行了較量,又以日本勝利而告終,日本跨入世界列強之列。

  一戰時期,日本以對德宣戰為名,公然侵佔膠東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輕而易舉佔領了東三省;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迅速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從以上可以看出,由於當時的中國太羸弱了,日本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得了勝利。對當時的中國任意揉捏,屢戰屢勝的日本開始自大,只要夠狠夠堅強,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日本的侵略擴張,正所謂“大力出奇跡”,長久以往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驕縱的性格。

  反觀美國,雖然軍事、科技、經濟等綜合實力已經躋身世界一流的強國水平,但和日本瘋狂擴張的軍事戰略征戰不同,美國沒有象日本一樣,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戰爭,比戰爭經驗和意志自然差上一大截。

自認戰爭“經驗豐富”的日本,存著賭一把的心態,認為開戰美國若是戰敗,可以從其身上得到和中國、沙俄相同甚至數倍的利益,躍居世界強國之首。

  日本落入了自身編織的美夢中,以為輕易侵略中國和東南亞的計劃也可以順利在美國身上實現,卻低估了美國國內生產能力的強大;到了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本發現自己的飛機、艦船、兵員越打越少,而美國越打越多,低估了美國實力的日本深陷戰爭的泥潭,這才後悔為什麼把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給拉了進來,改變了二戰戰爭的局勢,可惜說什麼都晚了。

二、擴張瓶頸,南下突圍;

  日本這個彈丸之地的島國,要實現瘋狂擴張的野心,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土地,憑日本本國的資源,要實現這個目標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於是只能透過掠奪和侵佔才能實現目的。

  在軍國主義思想的毒害下,日本舉國上下都認為,擁有大面積的土地迫在眉睫,同時又能控制大批資源,以實現以戰養戰的野心。

早期日本擴張的策略,一是控制朝鮮半島,佔領中國滿洲,向沙俄和蒙古高原腹地深入;二是侵略中國大陸,控制中國大陸的命脈,以中國的礦產和資源供給實現稱霸野心;三是出兵東南亞,佔領東南亞各國掠奪資源,最後進攻印度。

  日本的擴張策略非常瘋狂,也非常大膽,“富貴險中求”,任何一條計劃的成功,再加上國內科技的支援,大量的資源作為後盾,日本都可能一躍而起,成為和德國一樣強大先進的國家。

這些計劃大部分都實現了,自1939年的和蘇聯的“諾門罕戰役”,以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關東軍失敗而告終後,日本知道第一項計劃暫時終止了,和希特勒約定南北包夾蘇聯的計劃短期內無法實現。騰不出手的日本,立即和蘇聯休戰並簽下《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改為出兵東南亞。

  但向東南亞的擴張之路也並不順利,日本知道若是繼續向東南亞增兵,勢必牽動到美國的利益,權衡利弊之下,與其等著美國對手,不如先下手為強,發動“珍珠港事件”將美國的海上主力“太平洋艦隊”摧毀,取得戰爭的先機。

三、經濟制裁,資源危機;

  日本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必須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資源。自1939年,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強國為阻止希特勒稱霸歐洲的企圖,配合亞洲的戰爭局勢,對日本開始了經濟制裁,停止了軍事物資貿易的往來,並對亞洲中國戰區提供了軍事貸款和戰爭援助。

  頓時,日本國內戰爭急需的鋼材、石油、橡膠等進口原材料全部短缺,造成日本戰爭步伐的遲滯。

被佔領的中國大陸和日本本土開採的資源有限,完全不能供應日本戰爭的大量需求。要知道後勤補給跟不上,日本不要說對外擴張,連保不保得住已經佔領的地區都成為很大的問題。

  最終,花費了巨大代價,已經騎虎難下的日本最終將目光對準了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位置,可以解救目前的燃眉之急。儘管時間有些急促,襲擊珍珠港即使不能讓美軍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但能拖延一段時間讓美國無瑕顧及其他,日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差,攥取東南亞地區所急需的原材料和資源。

一切計劃按照日本的劇本進行,盟軍東南亞駐軍在日本攻勢下潰不成軍,日本迅速控制了東南區地區。但美國的生產和修復能力非常強大,重新整頓後就對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打得日本人節節敗退。

四、戰略目標,瓜分世界;

  二戰的歷史中,美國一向是站在“同盟國”一方,但在二戰初期,世界各國打得熱火朝天,美國一直是旁觀者,羅斯福政府也在一直糾結要不要參戰。

  經過一戰後的積累,美國的實力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也許在日本的眼中認為,“軸心國”若戰勝後瓜分世界,美國勢必成為他們的心腹大患,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日本未嘗沒有將美國拖入二戰,一併解決的心思在內。

只是日本沒有料到美國的底蘊深厚,完全支撐得起戰爭的損耗,反觀自己,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補給沒有跟上,內有國家危機,外有資源缺乏,捉襟見肘下兵員也極度不足,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頹勢。

  綜上所述,日本也不想去惹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被長久的勝利衝昏頭腦,稱霸亞洲輕視美國,只是沒想到過當時的美國完全是世界頂尖強國之一。

必須要擴張的日本,在種種原因的驅使下,不得不將美國拉入了二戰的漩渦之中。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國風雲之建安二十四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