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南部,三大半島,包括:阿拉伯大半島,印度大半島,中南大半島。
印度大半島,或稱次大陸,包括三大區域:北印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南印的德干高原,和印度半島南端。在三個區域中,北方平原的地位最為重要,印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大都發生於這裡,北印又分為印度河流域地區和恆河流域地區,東部的恆河流域誕生過印度早期的許多重要國家,但其政治中心地位在穆斯林入侵以後被西北部的德里取代。
北印和南印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受到山脈的阻礙,一些強大的北印政權雖然征服德干,但對這些地區並無法實行穩固的控制,至於最南面的區域,即克里希納河以外的部分,在歷史上絕少受到北印或德干地區影響。
印度的十五個歷史時期——
1、舊石器時代:
根據分子人類學理論,以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單倍群而論,自六萬年前開始,人類各集團自非洲大陸,向四周其它各大洲擴散,先後數次走出非洲,其中,H、L、RIA,先後到達印度,形成達蒙人、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2、新時期時代:
前6000年以後,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印度新石器時代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
3、哈拉帕部落,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所在地哈拉帕(在今旁遮普)命名,達羅毗荼人的哈拉帕部落,處於青銅時期。
4、吠陀部落,雅利安人於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一直到前600年:
取代哈拉帕部落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部落,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部落,《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
在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婆羅門教的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亦即婆羅門的地位。
5、十六雄國時期,即列國時期,前600到前300:
到前600年時,印度出現列國,吠陀時代隨之結束。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湧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十六雄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通常指: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
印度十六國
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信史開始於摩揭陀時期。
摩揭陀國實力最強,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孔雀王朝在前四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
6、孔雀帝國,約前324年至約前185年:
列國時期,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首個帝國孔雀帝國。他趕走希臘人在旁遮普的勢力,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阿育王大力支援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
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重陷分裂狀態。
7、外敵入侵時期,前200~200,與中國的西漢、東漢同期:
孔雀帝國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前二世紀初,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8、貴霜帝國,55到425年,127年~180年為其巔峰時期:
來自今甘肅一帶的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由北方進入,擊敗當地勢力,在北印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的時期達到鼎盛,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之一,四大: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東漢帝國。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貴霜帝國
9、笈多帝國,319年-550年:
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帝國,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幾個世紀之後分裂,取代他們在北印度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是摩揭陀王國的心王朝,這個王朝的前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統一了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對塞人的輝煌勝利。
婆羅門教衰落,佛教和耆那教壯大,擁有廣泛信徒。在文學上,出現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笈多帝國
10、嚈噠(YAN,四聲,DA,一聲)帝國,五到六世紀: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使得笈多帝國土崩瓦解。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
笈多帝國被嚈噠帝國滅了後,嚈噠人又被薩珊波斯及突厥夾擊所滅,於是,在六世紀末和七世紀初,北印度又呈分裂狀態,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曷利沙伐彈那,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唐玄奘取經,曾到過曲女城。
戒日王國
此後,在南印度興起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他們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從而挺進北印度。
11、拉其普特時期,七世紀到十二世紀:
大約在七世紀中葉,拉其普特人崛起,一直到十二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這一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拉其普特各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
八到九世紀,出現印度教,為婆羅門教的繼承者。而佛教,徹底衰落,同時,在印度周圍,佛教卻大行其道,繼續興盛。
九到十一世紀,在印度南端出現了幾個強大的泰米爾人王國,如朱羅王國(注輦)和潘地亞王國。其中朱羅王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朱羅王國
12、德里肅丹國,1206到1526: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十一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肅丹國的肅丹馬茂德,屢屢入侵印度,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
後來,伽色尼肅丹國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附庸國廓爾肅丹國吞併。廓爾肅丹國同樣入侵印度,他們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的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自立為肅丹,定都德里,建立德里肅丹國,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
德里肅丹國先後有五大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羅第王朝。
德里肅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很大發展,肅丹摧毀原有印度宗教寺廟並限制新建,禁止宗教節日慶典,以及迫害印度教徒,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肅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錫克教。
1398年,德里肅丹國遭到鐵木爾的入侵,此後不斷衰敗。1526年,鐵木爾後裔巴布林,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林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林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肅丹易卜拉欣·羅第,德里肅丹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斡爾帝國取代之。
十五世紀末,葡萄牙人佔領印度一些據點。
13、莫斡爾帝國,1526到1858年:
此為印度歷史上第三帝國。
1560年,年滿十八歲的阿克巴大帝開始親政。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與葡萄牙人發生衝突,佔據了葡萄牙在印度西南海岸的殖民點奎隆、柯欽等。
1607年,首艘英國船駛入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標誌著英國殖民勢力侵略印度的開始。
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在印度建立商館的權利。英國人和土邦主一起驅逐葡萄牙人。之後,英國在班達、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許多地方建立商站,作為進一步侵略印度的基地。
1631年,沙·賈汗為其愛妻姬曼·芭奴修建的陵墓泰姬陵開始修建,歷時二十餘年。
1658年,奧朗則布篡位,統治時期莫斡爾帝國的疆域最大。
莫斡爾帝國
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海岸的本地治裡建立了法屬印度首個殖民據點。
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此後,莫斡爾帝國衰落。
1757年,普拉西戰役,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孟加拉王公的戰爭,東印度公司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吞併了孟加拉。
此後一個世紀,英國逐步征服印度全境。
1857年,爆發印度民族起義,被鎮壓。
1858年,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至緬甸仰光,莫斡爾帝國徹底結束,1862年於仰光大金寺去世。
14、不列顛印度帝國,1858到1947:
1877,建立不列顛印度帝國,為印度歷史上第四帝國,英女王升級為女皇,稱印度女皇,以英屬印度為首的英帝國因而建立,一直到二戰後1947年瓦解,英帝國持續七十年。
英屬印度
15、印度共和國,1950至今:
由於丘吉爾執意與德國火拼,在二戰中,英帝國大傷元氣,戰後的土崩瓦解不可避免,1947年,印度獨立,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國,成為南亞霸主,亞洲三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