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受氣候影響較大,所以遊牧民族在食物匱乏時就會出現侵略行為
自古以來來遊牧民族與中原漢人王朝之間的關係就非常複雜,這是由於兩種從政治到經濟,再到社會組織形態,以及思想意識方面的巨大差異所導致的。
農耕文明注重的是因地制宜,過著定居生活,他們能夠利用土地生產,實現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同時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繼而發展了手工業以及商業,由此進入到了一個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這是農耕文明的優勢所在。
而遊牧民族首先由於生活的地理環境的限制,因此只能夠在廣袤的草原地帶過著放牧生活。而草原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其脆弱性主要體現在非常依賴氣候的變化,俗話說就是靠天吃飯。
雖然傳統的農耕文明依然也是靠天吃飯,但是在農業工具的不斷改進,特別是人們對自然環境,比如河流、土地的改造之下,使得農業起碼能夠有一定的收穫。
而草原一旦遭遇到旱災,或者氣溫顯著下降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整個遊牧業,就會受到致命打擊。
繼而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會遭遇嚴重影響,他們由於沒有穩定的日常生產,在遭遇自然災害之後生活物資匱乏,因此也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掠奪行為。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向南進發,就是小冰河期的爆發,導致草原地區生產無法進行而出現的一種現象。
明朝推翻元朝後,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激烈戰爭,主要體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遼宋金元時期以及明清時期。本文主要對比一下兩宋同遼、元之間的戰爭,以及明朝同蒙元之間的戰爭。
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歷史階段,主要是因為一個重要地方的存在,那便是幽雲十六州,眾所周知幽雲十六州是在五代時期的後晉,由於石敬塘為了自己的利益割讓給契丹人的。
《舊五代史》載:"天命有屬,時不可失也。今冊爾為天子,帝飾讓良久。既而諸軍皆勸請相繼,遂命築壇於晉陽城南,是冊帝為大晉皇帝,契丹之主解衣冠授焉。"
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說其是中原地區的直接軍事地理屏障,是拱衛中原,抵禦遊牧民族勢力南進的關鍵地區。
而石敬塘此舉使得中原完全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天險,從而長期面對著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的軍事威脅,這種軍事威脅一下子就是延續了將近三個世紀。
是的,整個宋朝始終都沒法收復幽雲十六州,特別是北宋在起初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之後,自此以後失去了對外戰爭的主動權,只得採取消極防禦。
而與兩宋不同的是,明朝時期在面對蒙元政權,不僅將其直接打退,而且逼得蒙古人向北直接遷入到了大漠腹地,幾乎是當初蒙古人崛起的地方,而幽雲十六州自然也就被明朝方面勝利收入囊中。
明朝時期面對的遊牧民族實力已呈下降趨勢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階段,中原漢族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來往是非常頻繁的,這種交往不僅僅是體現在雙方的邊貿市場的經濟交換,也體現在雙方之間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而發生的戰爭。
因此在戰爭與和平的交織中,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進行了全面的交流,最後實現了民族融合,共同構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兩宋與明朝其實也是處於一個民族之間激烈衝突和融合的階段,和平與戰爭的相互交織,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在這兩個時期已經在深入醞釀。
對於幽雲十六州這個頗為敏感且重要的地區,其對中原王朝統治的拱衛力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之所以能夠成功收復該地區的重要原因,就是其與兩宋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軍事力量有著直接關係。
明朝建立之後的世界,遊牧民族已經走向了衰落,其不像是兩宋時期那樣,能夠動不動就席捲亞歐大陸。
而且在長期與漢族文明的交流和吸收中,他們的遊牧性格也備受影響,漢化程度也比較深,這為明朝能夠收復幽雲十六州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