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期文章中提到了唐玄宗開元時代的第三位掌舵人張嘉貞並沒有很好地完成時代任務,被張說挖坑,出任幽州刺史,罷相。隨後張說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了新一任中書令。
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看待開元盛世前中期的幾位宰相,張嘉貞其實只能算是一個過渡人物,作為中生代的官員,上接姚崇,宋璟,下啟張說。
但是這裡我們就會有一個問題,張說之前不是作為功臣一系的重要人物,成為了姚崇打擊的物件嗎?此時距離離開中央僅僅過了7年,張說怎麼就又返回大唐的權力中心了?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先說清楚張說的“前世今生”,讓大家對這位風雲人物有著初步瞭解,大家就能理解張說是怎樣成為“打不死的小強”的。
張說:倒黴的前半生,飽經滄桑,打不死的小強其實算起來,張說還比張嘉貞要小一歲,但是論人生經歷,張說可是要比張嘉貞要豐富上個幾十倍,可以說是歷經磨難,飽經滄桑。
張說倒黴的一生,從還沒進入官場的時候就開始了。在參加策論考試的時候,張說被評為了前無古人的第一。但是武則天認為,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過甲科水平的人(也就是第一等),以前沒有,現在也不會有,就這樣硬是給張說定了個第二等。
按說第二等就第二等了,那也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張說早早地就擔任了鳳閣舍人(當時還有一個我們的老熟人也是鳳閣舍人——宋璟),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結果又遇到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意圖構陷宰相魏元忠。
張說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哪經得起張易之兄弟的威逼利誘啊,只能答應下來,同意作偽證;但是在做偽證的當天,有很多大臣在殿外勸張說要堅持正義。
這一勸,就把張說的正義感給勸出來了。一到了作證的時候,小張同志突然改口,堅持不作證,堅持說是張易之兄弟逼自己作偽證,堅持魏元忠無罪。
武則天是何等強勢之人,直接就給張說定性:反覆小人,還堅持要給宰相魏元忠定罪。最後在滿朝文武的堅持下,魏元忠和張說才免去一死,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宰相魏元忠罷相,離開京城;張說就更慘了,直接發配嶺南。
原本年紀輕輕,人生充滿希望的小張同志就這樣前途盡毀,在嶺南虛度時光。不過上天還是沒有拋棄張說:在嶺南虛度兩年時光後,神龍政變,張易之兄弟被殺,武則天退位。
掌握大權的李唐派大臣們並沒有忘記當年那個倒黴的張說同志,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張說被調回朝廷,擔任兵部員外郎,隨後升遷,擔任工部侍郎。
按道理說,這個時候的張說同志應該鹹魚翻身,走上人生的快車道了,結果恰恰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不可抗力的事情:張說母親去世,離職守孝。
就這樣,張說同志到中央屁股還沒坐熱,就又離開官場了。
不過,大家不用替張說擔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能力的張說總會有用武之地的。
君臣初識,無心插柳柳成蔭原本作為武則天時期的高材生,張說的人生應該是一路火箭式躥升,一路開掛。但是因為張易之兄弟,因為守孝,張說一直到唐睿宗李旦即位後,服喪期滿,從工部侍郎改任兵部侍郎,多年來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不過,不久之後機會就來了:譙王李重福在洛陽謀反,上上下下大小官員花了幾個月都處理不了這樣棘手的案件,李旦派張說前往洛陽,張說一個晚上就把問題全部解決了,有罪入獄,無罪釋放。
這樣的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件,卻讓張說在唐睿宗李旦的心中“掛上號了”。不久,張說擔任了他一生中,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官職:太子李隆基的侍讀。換句話說,他成了太子李隆基的老師,和這位未來的皇帝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
很多人將此解釋為張說轉運了,一直倒黴的他終於幸運了一回。
但其實,哪有人的生活有容易二字,哪有什麼無心插柳,只不過是努力過後的水到渠成罷了。
如果不是張說出色的處理政務能力,怎麼能夠迅速解決洛陽問題?如果不是因為張說迅速解決了洛陽問題,一直以來存在感不高的他怎麼會被睿宗看上,任命為太子的侍讀?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最後的水到渠成罷了。
一年後,張說終於爬上了人生巔峰,領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成為了宰相級別的官員。在他和姚崇,宋璟等人的堅持下,睿宗在一年內先是同意由太子監國,隨後又禪位給李隆基,退居太上皇。
張說不僅成為了宰相一級的人物,還和姚崇,宋璟等人一樣,成功躋身大唐百官中的核心隊伍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樹大招風,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裡提過,姚崇,宋璟都因為支援李隆基,迫於太平公主的勢力,最後“犧牲”被貶謫到地方任職;張說自然也不例外。
和姚崇,宋璟一樣,不願意屈身於太平公主羽翼下的張說不久之後罷相,出任東都留守,直接被趕到洛陽去了,離開長安前,張說給李隆基留下了一把佩刀,意為下手要狠,出手要果斷。
隨後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逼死太平公主,將太上皇手上所有的權力收歸自己,成為了真正大權獨攬的皇帝。
作為重要功臣,張說再度被起任為宰相,並且這次他被任命為中書令,而非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手握重權,不僅登上了人生的巔峰,還登上了大唐權力的巔峰。
三起三落,倒黴的幸運兒如果你看過我們這個系列文章的姚崇篇,你就一定知道,這個時候的張說還得倒黴。
即位之初,大唐王朝經歷了多年的內部政變,亟需撥亂反正,作為中書令的張說顯然不能夠滿足唐玄宗的需求。
於是在姚崇的打擊,唐玄宗的首肯下,一大批唐隆政變,先天政變的功臣被打擊,貶官,其中就包括張說。
開元二年,張說罷相,離開長安,被貶為嶽州刺史。
從意氣風發的青年人,再到現在中年被貶,張說已經經歷了三起三落,可謂是一次比一次摔得狠,一次比一次摔得慘。
第一次被張易之兄弟威逼,被髮配嶺南,只不過喪失了兩年光景罷了;第二次因為太平公主,從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的位置掉下去,夠慘了,沒關係,很快李隆基就成為了皇帝,又把自己給召回。
可第三次,張說同志是從中書令的位置被一把推下,親手推下他的人還恰恰就是李隆基,從最高的位置被權力最大的人一把拉下,怎麼看,這個“打不死的小強”這次都要被“打死了”。
但是我們前面的文章中已經提到了,開元十一年,張說又回來了!不僅回來了,還是以中書令的身份“英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