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譚有德,字公敏,號震山,原衡州府安仁縣同義五都松林下(現郴州市安仁縣牌樓鄉松林村)人。他的祖輩原來一直居住在縣內平一都的平塘(今承坪鄉河東、巖嶺和樂江村附近)地方,後來到了他祖父甚或是他父親這一代,因為避元末戰亂才開始舉家徙遷到縣內的牌樓松林定居。據益相里田心譚氏現存族譜載,譚有德生於元至正16年丙申年(1356年)12月23日酉時(17-19時),成年後娶妻陳氏繼娘,生有一子,名叫譚思誠。洪武壬戍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譚有德以拔貢入仕,出任山東莒州知州。當時的莒州系散州而非直隸州,隸屬山東青州府管轄,散州知州一般為從五品官員。對於譚有德知莒州之前的仕途軌跡,從目前公開的各種正史資料看暫無確切記載,益相里《譚氏族譜》亦未留筆跡,估計也就是一個品級不高(七品左右)的京官。族譜網《中華譚氏古代歷史名人詳考》第二十五章有過一段關於衡州安仁譚有德的簡介,說他“…初授貴州開泰知縣、廣東新興縣知縣、廣州府同知,直隸理徭府,正五品”云云。這一段標註出自於廣西《玉林市志》和《興業縣誌》的人物簡歷顯然有誤。因為這個譚有德並不是明代衡州安仁的譚有德,而是清代廣西玉林興業縣的進士譚有德,此人曾在清乾隆時期出任過上述地方官職務。明洪武己巳年,也就是公元1389年的時候,在莒州知州任上待過了七年多時間之後,譚有德終因“蒞事精明”、“政聲大著”而被明朝廷擢升為揚州府知府(正四品),後來“復以政聲聞轉廬州府”,“尋升四川按察司廉使”。也有資料說,譚有德轉任廬州府知府一職屬於“補廬州”,這可能是當時的廬州知府因為什麼特殊原因突然缺位而臨時安排的。可以肯定的是,譚有德並不是直接從揚州知府任上補任廬州的。根據《(萬曆)揚州府志》記載,譚有德是明朝的第三任揚州知府,其前兩任分別是洪武元年任職的周福原和洪武三年蒞職的虞幼學,這說明譚有德任職揚州知府的時間還是算比較早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譚有德在揚州府任上曾一度被調離它職,而且並不是被重用提拔。後來一直到永樂初年,他才被再次啟用,填補了廬州知府的空缺,所以志書上說他是“復以政聲聞轉廬州府”。一般而言,當時的揚州府無論是地理條件還是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情況,都要比遠離京城的廬州府優越得多 。如果沒有特殊的際遇,譚有德也不可能捨近求遠從靠近京都繁華富庶的揚州府跑到相對偏遠落後的廬州府去當差。有關譚有德知廬州府的那段時期的宦任情況,《譚氏族譜》則記載得更加詳實:“(廬州府)任滿,於永樂七年己丑(1409)因迎駕有功升四川按察使”。這個記載在一般的正史資料上(衡州府志或者安仁縣誌)難以尋覓,但卻與明代永樂年間一些重大事件的文字資料資訊相吻合印證。根據明史有關資料記載,“永樂七年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監國”。當時,明成祖朱棣為了展示自己遷都北京的決心,曾於永樂六年十一月就已昭告天下,將於翌年北巡。永樂七年的二月份,朱棣正式起駕北巡,並留下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估計也就是那一次聖駕途徑廬州的時候,永樂皇帝朱棣得到了時任廬州知府譚有德有條不紊的接駕服務而龍顏大悅。之後不久,譚有德即因“接駕有功”而晉升為四川按察使(正三品)。另,《(嘉靖)衡州府志》說譚有德擔任的是四川按察使廉使一職,這個說法其實與通常所說的按察使一職也不矛盾。明代按察使又名按臺、臬臺,因為這個官職是從元代肅政廉訪使一職演化過來的,故又有“廉使”之稱。當然,明人還有稱按察司為外臺的,這是因為按察司與都察院俱為法司,稱風憲官,都察院既稱內臺,按察司也就稱外臺了。按察司的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由此田心《譚氏族譜》亦載有譚有德“歷任三郡”、“提刑西蜀”之言。譚有德在任按察使期間,即被朝廷授以嘉議大夫的散官官階,當時的嘉議大夫是文職閒散官名,系明代正三品官員的初授之階。

譚有德在四川按察使廉使之任上“任滿榮歸”,並無意於更進一步的仕途發展。榮歸故里之後,他曾在縣城的清溪(今紅太陽商貿城附近區域)置建過私人莊園以安度餘生,頤養天年;並奉旨在其老家松林下賜建榮恩坊,牌坊的匾額題為“貢耀騰芳”,這就是地方誌書上所說的貢耀坊了。對此,《(嘉慶)安仁縣誌》街坊卷中有著比較明確的記載:“貢耀坊在同義五都松林下”,“為貢士譚有德立”。關於譚有德的官聲,《(萬曆)揚州府志》、《(嘉靖)衡州府志》和《安仁縣誌》倶載其“蒞事精明”、“政聲大著”、“詳慎刑獄”、“廉介有聞”;《譚氏族譜》亦載其“一以愛民為本”,“所至之處,父老謳思如慈父母焉”。據此推斷,想必他也應該是一位勤於政事、體察民憂、詳察刑獄、廉潔奉公的封建士大夫中的好官了。譚有德拔貢出身,以貢入監(國子監),後取得貢士身份。雖未參加殿試大考賜進士出身,但在明朝開國之初百廢待興之時,也算是個正兒八經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材。譚有德留存後世的唯一一首詩文是《鳳岡花木》,其詩云:鳳岡形勢今猶古,花木更番瘁復榮。年來問訊遊觀事,風自調調鳥自鳴。多少寫出了古代仕人在官場喧囂過後,偶爾寄情山水的怡然。

有史料記載譚有德是“卒於官”,但《譚氏族譜》明確記載他是“年八十一而卒”的,去世的大致時間應該是明正統丙辰年(1436年)的農曆七月中旬。依照明代官制,這個年齡的譚有德應該早不在官位了。對譚有德的出殯時間和下葬地點,《譚氏族譜》亦記載得比較詳實,說是“正統丙辰(1436)七月十九日未時(13-15時)歸葬平塘祖山飛鳳朝天形辛山乙向”,大致位置就在現今承坪鄉巖嶺村楚興寺東邊的後山之上。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在延安八天,他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