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六大經濟改革家中,劉晏是我最晚瞭解的一個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我的整個歷史體系中排在前列。考研備考期間,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去四樓看歷史書。也正是這段時間的閱讀,讓我的歷史觀有了改變。之前已經寫了《大宋權力場》的讀後感,算是完成了對神宗朝官場的階段性認識。這篇文章是我欠劉晏的。看完《大唐財相劉晏》後,又看了《劉晏楊炎評傳》,在有了較為整體的瞭解後,才敢寫下這篇文章。所以,拖了這麼久,終於要把欠下的債補上了。
劉晏是神童,《三字經》中便有他的介紹: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然而劉宴日後的理財思想確是非常務實,每每讀起,時常會有共鳴。劉晏正因博覽群書,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更為合理細緻的改革,他是經濟改革的集大成者。
富其國而不勞其民,這是劉晏經濟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我推崇他的地方。改革榷鹽法,使得天下賦稅鹽利居半。在安史之亂後,恢復經濟是重中之重,而劉晏在民生凋敝的時期展現了經濟改革家的極大魄力。鹽鐵專營早在管仲時期就有了,桑弘羊又將其發展,到了劉晏手裡,則發揮了商人的主觀能動性。由以前的官府絕對經營,到官辦商銷,增加了鹽的零售,使得經濟活躍起來。對於漕運的改革,使得在京城災年之時從地方迅速調撥糧食,震驚京師。連皇帝也沒想到,原來漕運還能這麼快地運來這麼多糧食。
劉晏的改革能成功,得益於他兼任吏部尚書,有選人的便利。制定好的政策執行成什麼樣,關鍵在人,用人不對,諸事皆休。劉晏以吏部為基礎,選拔出合適的人才進行改革,事半功倍。後來的財政大臣多是劉晏提拔起來的。
若是不瞭解當時的背景,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劉晏的巨大作用。安史之亂後,各地賦稅徵收受到破壞,藩鎮割據,唐王朝對地方的掌控力已經不如以前。人口減少,戶籍混亂,賦稅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晏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大唐賦稅的一半以上,並且還能有剩餘。若是沒有劉晏,大唐很快就會崩盤。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有巨大貢獻的改革家,卻蒙冤致死。在讀《大宋權力場》的時候便深刻理解了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有些階層的利益是需要犧牲的。而劉晏的改革是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好處的,為什麼還是付出了代價呢?因為劉晏本身的地位。前文提到的楊炎,就是罪魁禍首。不管你爭不爭,總會有人惦記的。劉晏蒙冤致死,這就不得不一起討論一下六大經濟改革家的結局了。
管仲算是結局最好的,善終並且改革成功。比較可惜的是齊桓公不聽管仲臨終之言,終致禍亂。商鞅的改革成功了,他也被車裂了。桑弘羊慘遭滅族。王安石雖然善終,改革卻失敗,在失意中走完了一生。張居正身死後被抄家,家人被餓死或流放。在古代,作為改革者,是要把命賭上的。
劉晏是不懂政治嗎?不,他很懂,只是不想摻和罷了。當宦官魚朝恩收了別人好處,向劉晏討要一個職位的時候,劉晏妥協了。因為劉晏知道,只有穩住魚朝恩,才能使得改革繼續下去。這是退一步,進兩步。若是把魚朝恩得罪了,諸事皆休。第五琦為了省事,把天下賦稅都送往大盈庫,就是都歸大內管,被宦官把持。而代宗又比較縱容宦官,一時之間宦官把持了財政。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晏做出了一個制度改革。對於盛產布匹的地方,可以多徵收布匹代替錢幣。徵收的這些布匹作為軍服的原料使用。這就使得宦官得不到這部分錢,而原本要給士兵做軍服的錢就是從賦稅中出的。這種十分柔和的改革一下子使得宦官經手的錢少了,又有了錢給士兵做軍服。這足以說明劉晏能看清局勢,他從來不與誰為敵。但即使是這樣,還是躲不過楊炎的算計。
可能諸位覺得楊炎這人真不咋地。可是楊炎在改革上的歷史地位未必比劉晏低。楊炎是“兩稅法”的創議者和推行者。兩稅法影響深遠。單憑這一創舉足以名垂青史,但是楊炎的為人,使得後世對其評價不高。桓溫有這樣一個願望: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而楊炎似乎把二者都做到了。
劉晏蒙冤致死,使得天下問責。有藩鎮因此造反,更加不支援朝廷。他們互相聯絡的理由就是:劉晏這樣的大功臣都被賜死了,咱們地方割據乾的那些事就更不用說了,皇帝早晚得翻臉,不如反了吧。德宗也逐漸醒悟,知道冤枉了劉晏,於是為其平反。但是人沒了,就是沒了。
而楊炎也是遭了報應,他陷害劉晏,最終自己也被盧杞陷害致死。把劉晏和楊炎放在同一評傳中雖然在情感上很諷刺,但是二人在改革的聯絡上是應該放在一起討論的。從對國家和後世的影響來看,劉晏的改革是成功的,他培養的諸多人才在之後二十多年繼續執掌財政。他的經濟改革思想也被後世推崇。即使是司馬光那樣的腐儒,也用大量篇幅誇讚劉晏。但是劉晏就這麼白死了。這是他的宿命嗎?
讀完之後一直沒敢動筆,就是一直在想,劉晏的經歷到底讓我學到了什麼?我經常說要行法治,人治不可長久。雖然我一直倡導法治大於人治,但是人治卻往往是決定最終結局的要素,因為人性是最不能忽略的,人始終是改革的主體。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換一個人,未必能完成劉晏的這些改革,因為劉晏有選人的權力。
或許在改革之前,便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人既然具有社會屬性,那麼就總有比個人得失更重要的事。但求經世致用,不問前程。大唐財相,劉晏,欠你的,今日,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