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下葬一定是最講究的,中國有這樣一位帝王,開棺之時,屍體並不是仰面朝天、四肢放平的姿態,而是右側臥、彎曲肢體狀態。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姿勢平常的老百姓並不懂,這是某種神秘的喻示。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明史專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聯合一些專家向國務院提出了一個解開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計劃。他們想開啟北京明代十三陵裡最大的皇陵——長陵,為什麼要開長陵呢?是因為有專家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多達11095冊,字數3.7億字的《永樂大典》就埋藏在長陵裡。1956年年初,挖陵工作正式展開,但是考古人員在長陵附近勘察了一個多月,卻一點線索也沒有找到。有人會說了,以現代的挖掘技術,大推土機一上,兩天不就挖開了嗎?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如果從寶頂也就是封土的上方直接下鏟,操作不當就可能造成墓室塌方,勢必會破壞墓室內的文物,給考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想要開啟長陵,就必須找到地宮入口,那為什麼找不到呢?是因為明代皇帝陵墓的墓道口都不是直直的對著寶城,也就是地面城牆的正中部位,它的墓道是拐彎的,所以墓道口有可能在寶城正面180度的任意一個位置。在巨大的封土堆中找墓道口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正在考古隊一籌莫展之際,十三陵裡的另一座陵墓明神宗萬曆的定陵居然出現了寶成牆磚脫落的現象。這個現象一想就明白了,脫落成磚的下方一定是墓道,要不然掉了的磚去哪了呢?考古隊請示了吳晗之後,決定利用這個線索先挖定陵練練手,等有經驗以後再挖長陵。定陵是明萬曆皇帝的墓,萬曆於公元1572年10歲時開始當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長達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墓也很有研究價值,所以鬼使神差的明神宗就替自己的老祖宗明成祖朱棣頂替了挖陵開關這件事。
1956年6月挖掘工作正式開始,就在城磚脫落的寶城內側封底處開挖,剛往下挖了一米多,就發現了一塊砌在牆裡的石條,上面寫了三個字“隧道門”。這也太容易了吧,人們非常興奮,為了減少工作量,決定在這條溝的延長線上開挖,直搗墓室的大門。哪知道在第二條溝上挖了一個多月,不但找不到墓門,連墓道的石壁都看不見了。就這麼挖了三個月,就在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沮喪的時候,在第二條溝的深處,突然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刻了16個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所謂金剛牆就是墓道口,所以這塊石碑其實是一個地標,直接標明瞭墓道口的位置。人們按圖索驥,又挖了7個月,終於在第二5月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墳墓的外牆——金剛牆。可見帝陵還是非常不容易挖掘的,從開挖到找到墓道,整整用了11個月。
大家都知道東陵大盜王紹義指揮盜掘了十一座清皇陵,為什麼一個彈棉花的村民王紹義那麼容易得手呢?就是因為清陵的佈局比較耿直,墓道口都是直直的對著寶城的,把寶城正面甬道上的磚啟開,就能找到墓道口,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其實,不論是明陵、清陵,都是漢人工匠修建的,大概掌握明陵秘密的工匠們秘而不宣,所以明陵建墓道口是拐彎的這件事,清人不知道沒學會,以至於清陵比明陵要好盜得多。當然,這些只是個人推測。
打開了金剛牆上的封磚,一股黑氣直接從墓中冒了出來。因為害怕墓中有毒氣傷人,考古隊員又等待了三天才進入到墓室。進到墓室裡,又被兩扇巨大的漢白玉石門給堵住了,這個就難不住考古隊了,因為東陵大盜王紹義早就發明了一個開墓門的神器叫做拐打鑰匙。考古隊員先用合適的硬木板,從門縫裡探進去,頂住自來石,這個特別需要技術,自來石後面的是一個楔形的石頭槽,自來石是不會向後倒的,如果頂過了自來石就會向兩邊倒,從而從下面封住墓門。當木板頂住自來石之後,就把鋼筋擰好的,有點像套馬杆的拐打鑰匙伸進去套住自來石,讓自來石時保持直立,小心的一點一點推開一扇門就可以進入。
地宮完全開啟之後就是開關了,開關之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床織錦被,被揭開織錦被萬曆皇帝奇怪的入葬姿勢就映入眼簾,不僅是萬曆皇帝,他的兩位皇后基本也是這種姿態,只是略有不同,就是一開頭所說的右側臥曲肢態。很顯然,這是入葬的時候故意擺成這個樣子,這裡面又有什麼玄機呢?因為中國自秦始皇以來,一共只有400多位皇帝,之前的誰也沒有見過皇帝的葬式,而萬曆皇帝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拍攝過開棺的皇帝,所以皇帝是不是與普通人入殮的姿態不同,這的確是一個謎。
直到2004年明十三陵研究專家王秀玲女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不但讓人震驚了,也讓人為此猜測拍手稱絕。根據三個人的骨架姿態,王秀玲推論,萬曆皇帝的葬式應為“北斗七星葬式”,形狀很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她的推論的確提供了一種引人遐想的解釋。北斗七星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七顆星,順著北斗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星的延長線,當然不是真正的延長線,稍微偏一點就能找到北極星。北極星又稱為紫微星,是人間帝王帝星所在,所以北極星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明代藏書家朗瑛在其七修類稿天文類一書中稱“”天子之居,謂之紫宸,這也是皇帝居所為什麼叫紫禁城的意思。既然紫微星代表帝王,那拱衛紫微星的北斗七星就意義非凡了。
考古學家認為,有明一代對北斗七星的崇拜是源遠流長的。上個世紀90年代,考古研究者在對南京明孝陵考察時使用了航拍技術,這才發現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區佈局竟然就是北斗七星佈局。這件事曾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或許給萬曆皇帝棺槨內的怪異葬式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那麼,這種葬式到底表明什麼意思呢?有專家認為,因為北斗七星拱衛為紫微,所以這是一種昇天的姿態,擺成這個姿勢,有助於帝王死後昇天回到紫微宮中。按照這樣的解釋,萬曆皇帝怪異的葬姿之謎就真相大白了。當然上面所說的都只是根據定陵的發現進行的推測,到底明代的皇帝是不是都採用北斗七星葬式,還有待以後的考古研究來證實。
定陵發掘也成為中國考古研究的一個慘痛教訓,因為科學技術不能有效保護墓裡的文物,數千件珍貴文物一出土就迅速氧化變色,失去色彩甚至碎成粉末。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棺槨也被人當做垃圾扔到後山的山溝裡,讓村民撿走。最可惜的是,三人的屍骨在60年代的時候被焚燒了,這些都是追悔莫及的事情,造成的損失永遠不可挽回,可以說是對歷史對後代子孫所造成的巨大罪孽。最萬幸的是,從此以後官方就禁止了所有對皇帝陵的發掘。
定陵挖掘讓人唏噓不已,其實從今人的角度來看,萬曆皇帝是位不錯的皇帝,我們作為他的後代子孫,不但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反而徹底毀掉了他的屍骨與陵墓。中華民族自古就以對祖先的追念,作為文明傳承的手段。曾子說“慎重思考人於天地間的意義,不忘追思先古聖賢,人民的道德自然敦厚”。可惜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祖先的話我們都慢慢的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