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看時間段問題,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經不起折騰,所以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使王朝走向滅亡。
而太平天國運動起於1851年,當時清朝也就是200年多點,還沒有到了氣數已盡人心渙散的時候,所以自然有驚無險的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當然也埋下了亡國隱患,因為為了平定太平天國,清廷將權力下放到地方,允許地方自己搞團練,曾國藩的湘軍就是這麼起來的,還有使得地方督撫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至於1900年出現了東南互保事件。
而中央朝廷的權力越來越小,地方的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形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面,既沒有絕對集權,也沒有恰當的平衡,就意味著這個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所以幾十年以後的契機出現之後,自然出現多省紛紛響應的情況,而竊取兵權的袁世凱一看這種局勢,自然不會當忠臣去費勁鎮壓,而是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清朝便亡國了。
為什麼說200年多點,沒有到了氣數已盡人心渙散的時候呢?
因為一般來說除卻元朝這個獨特存在,大一統王朝基本上是要麼近300年的歷史,比如唐朝289年,明朝276年,要麼是二世而亡,挺不過開國初期的各種挑戰,比如秦朝和隋朝。
這裡要注意一點,肯定有人會問漢、宋兩朝不是過300年了嗎,漢朝400多年,宋朝300多年,可這其實是兩個朝代加起來的時間,漢朝分兩漢,西漢和東漢之間還有一個存在十幾年的新朝,宋朝分為兩宋,雖然中間沒有諸如新朝這種存在,但北宋亡于靖康之恥,宋高宗趙構南渡建立南宋,等於重新開始,權力重新分配,不能說北宋是沒有亡國的,是一直連貫的,不然為什麼會以兩宋區分呢。
像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十萬,關內首當其衝的李自成之大順政權,擁兵上百萬,南方的南明,光江北四鎮加上左良玉的兵馬,也有上百萬,至於西南張獻忠的大西,怎麼說也有幾十萬人馬,這三大對手,光看紙面實力,哪個不比清朝強大?甚至還有碾壓的實力。
但為什麼清朝會一一將其擊敗呢,就是因為當時清朝雖然相對來說是弱小一方,但屬於生機勃勃的新興政權,處於上升期,自然是將敵對政權一一擊敗,完成蛇吞象。
再對比一看,繼承明朝這個老邁政權諸多問題的南明,國家都成那樣了,還搞窩裡鬥,能不敗嗎?
還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政權雖然也是新興的,但畢竟不像清朝歷經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兩代人經營那般,一步步將政權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合理,紀律嚴明,他們的政權根本不完善,而且對比當時三方統治者,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人,你讓他們當一時梟雄可以,當天下之主差得遠呢,而清朝實際統治者多爾袞,他的能力比李自成和張獻忠不知高了多少,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呢。
而等到200年多點以後的太平天國時期,清朝雖然在走下坡路,早已過了上升期,但畢竟還是在走,還沒有到了走不動的時候,自然平定得了太平天國。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太平天國自身也有很大問題,它不像之前那些政權,不只是因為“天父下凡”等不同之處,還有其他方面,整體來說太平天國的統治似乎沒有章法。
像清朝剛剛入關打天下的時候,很聰明的停止了李自成的“追贓助餉”,還對前明官員一律錄用,表現得很寬容,拉攏了官紳階級,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太平天國在拉攏人心這方面,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是得罪了官紳階級,甚至將儒家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因此自然是以失敗收場,如果太平天國有當年清朝入關時期的兩把刷子,其實也有很大機會推翻清朝的,所以有時候外部原因是一方面,自己內部不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