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隋朝開始,偏居東南的日本就對中華文化羨慕不已,時不時地派遣使者前來朝拜、取經。後來到了唐朝,中華泱泱大國,更讓倭寇心甚往之,將大唐奉為圭臬,往來越發殷勤。據統計,期間日本先後派出大約13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 但是,在看似友好的表象下,其實兩國的刺探與反諜一直暗潮洶湧。這些遣唐使中間多另有使命——說穿了就是日本朝廷派出的、披著合法外衣的間諜,他們不僅對大唐的政治、法律、經濟和文化感興趣,還對唐各省駐防軍的人數、裝備和戰鬥力更感興趣,他們遊歷各地,考察各路官軍、民情,積極刺探大唐軍事秘密。
其中,第二批遣唐使中的秀村俊樹、小野次郎等人就利用來華時機,繪製了完備的唐國東北邊防山川要塞圖,這引起了唐朝官方的高度警覺,事後唐朝官員沒收了這張圖紙,並把他們驅逐出境。
公元653年,面對日本人越演越烈的間諜活動,唐朝大理寺正式設立“倭正營”——相當於反間諜情報和行動部門,調集各路治獄專家和刑偵高手,對在華所有日本人進行秘密偵查,對其犯罪事實進行調查取證,以反制日本。
據歷史記載,當時日本人在長安、洛陽、杭州和廣州都有幾個秘密據點——表面上是中日商貿交往的會館,暗地裡從事刺探大唐軍事情報的活動。“倭正營”很快就掌握了他們的動向,使他們處在唐朝官方的秘密監控之下,一旦掌握了其犯罪證據,就相機抓捕。
公元663年前後,中日軍隊在朝鮮半島爆發了白江口大戰,雙方的間諜與反間諜較量更加趨於白熱化。
當時,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都想統一半島,但又都無力消滅對方,於是便向東西鄰國尋求援助。高句麗在秦漢時代曾隸屬於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大唐有意將它收復,所以它靠攏日本,以抗衡唐帝國;新羅因與日本結怨,故和唐王朝親近;百濟與日本的關係較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濟、日本通好以後,朝鮮半島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日本為一方,新羅、唐帝國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 到了655年,新羅王金春秋稱高句麗、百濟聯兵侵入,乞求大唐出兵援助。唐高宗在遣使調解無效的情況下,先後派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將領率兵出擊高句麗,企圖牽制其兵力以減輕對新羅的壓力。然而,唐國此舉未能奏效,支援高句麗的百濟也向新羅發起進攻。660年,新羅王再次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
此時,在華的日本間諜接到日本政府的兩項任務:一是迅速查清大唐有無出兵朝鮮半島的意圖;二是唐國如果出兵,何時出兵?統帥是誰?有多少人馬?
日本間諜在長安設立的“東瀛會館”,表面從事黃金、木材和雲母的生意,實際就是在華的最大特務據點,特務頭子井上英男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已經和長安令(唐朝首都市長)黃松、長安禁衛軍的副將李意厚成了莫逆之交,透過經濟活動成為了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經常聚會,無話不談,上至朝廷動態,皇帝脾氣;下到市井民情,茶米油鹽,這些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日本,成為日本對話決策的有力依據。
井上英男接到任務後,第一時間拜見李意厚,送上黃金、日本珠寶等貴重禮品,問詢唐是否出兵半島事宜,當時李意厚確實不知,他答應井上英男,幫忙打聽。就在李澤厚正要進宮探聽前夜,大理寺“倭正營”官員朱東陽等人手持尚方寶劍,把李意厚秘密拘押審訊。得知井上陰謀後,“倭正營”經過會商,決定將計就計,利用井上英男這個渠道向日本傳遞假情報——唐朝不打算出兵朝鮮半島。
大理寺最高首長馮國安,第一時間把偵查結果和相關對策上報唐朝皇帝,得到了唐高宗的完全批准。按照事先部署,李意厚不敢怠慢,向井上傳遞了假情報,即大唐不出兵。日本朝廷得報,竟然信以為真,也沒有作出兵準備。
穩住了敵人後,唐高宗派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領水陸大軍10萬餘人,以突然動作,從成山(今山東榮城)渡海攻擊百濟,百濟軍屯守熊津口進行抵抗,但在唐軍南北夾擊之下,很快潰敗。接著,唐軍與新羅聯兵向百濟都城進軍。不到7日,滅亡了百濟。唐在百濟故地設定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劃歸唐版圖。訊息傳來,毫無防備的日本全國震驚。 為此,井上英男受到了日本當局的嚴斥,令他和重要人員馬上回國。日本間諜集團知道事情敗露,“東瀛會館”不久關閉,此後一直處於癱瘓狀態。從此,東都洛陽的“日照社”就成了日本對華最大的情報戰據點。
唐軍滅了百濟之後,原百濟王殘餘勢力向日本乞求援師。為了保住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同時也為了緩和國內的政治危機,日本的齊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出兵援助百濟的決定。661年8月,天皇命阿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秦田來津分率前軍、後軍和別動隊,先後調動4萬大軍,援助百濟。
公元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軌率7千唐軍與5千新羅聯軍,與4萬日軍與5千百濟聯軍,在白江口展開會戰。此役,數萬倭兵被大唐軍全數殲滅。《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這就是中日最早的一場大戰:白江口會戰
正當白江口戰事即將結束之時,唐高宗的弟弟——親王李勳奉命要巡視東都洛陽,以安民心。潛藏在洛陽的日本間諜集團認為時機已到,他們自作主張,打算出其不意,刺殺親王李勳,給唐朝統治集團一次重大打擊。
為此,“日照社”頭目河野大作,糾集日本黨羽及漢奸制定了三套方案:
一是在李勳必經之地、洛陽東門望江樓和德星樓上事先埋伏若干名弓弩手,李勳的儀仗隊一到,立即從不同方向精準射殺;
二是在洛陽中心大道旁邊的人群中引爆炸藥——俗稱“滾雷”,製造較大混亂以吸引官兵注意力,然後由“日照社”的100名日本武士和中國土匪,從各個方向衝出砍殺,務求殺死李勳;
三是以重金買通李勳的貼身侍衛,暗中下手刺殺李勳。
拿出了全部賭注拼死一搏的河野本以為刺殺萬無一失,誰料“人算不如天算”,事情還是敗露了——敗在了一個洛陽歌妓玉蘭的身上。
可是洛陽“倭正營”的官員們也不是吃素的,見到河野大作時常前往教坊尋歡作樂。頭領姜天道秘密找到玉蘭,向她曉之以利害,讓她留心學習日語,充當唐朝官府的秘密線人,隨時報告日本人的一舉一動。隨後玉蘭按照“倭正營”的安排,使出美人計,主動逢迎親近河野。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心迎合,玉蘭果然贏得了河野的信任,凡事不再回避。
河野暗地策劃刺殺行動時,恰巧玉蘭就在“日照社”。當時,他沒有迴避一牆之隔的玉蘭。玉蘭通曉日語,得知了十天後就要刺殺親王李勳的訊息,大吃一驚,覺得此事非小,就按照事先的聯絡暗號,立即透過會館的僕役,火速報告了姜天道。
洛陽官府早就接到密令,密切監視在洛陽城中所有日本人的一舉一動,如有異動,立即拘捕;洛陽駐軍配合“倭正營”包圍日本人會館“日照社”,馬上抓捕河野及其黨羽。
洛陽衛戍部隊和官府特工包圍了“日照社”,河野發覺事情敗露,惱羞成怒,率眾抵抗,大唐官兵和特工們一擁而入,刀槍齊下,將倭寇盡數擊倒。河野及其死黨,狂亂地揮舞倭刀,大喊大叫,死戰不降,被弓弩手亂箭射死——至此,由日本間諜一手策劃的、刺殺唐朝親王李勳的驚天大案宣告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