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一節 隸屬關係

新邵名縣,始於公元1952年,因系新化和邵陽縣地析置,故取兩縣縣名的首字命名。縣境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滅楚,初設楚郡,後置長沙郡,縣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202)置長沙國,領13縣,縣境分屬昭陵縣和益陽縣。漢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縣置昭陽候國,分屬昭陵縣、昭陽候國、益陽縣。

東漢,分屬昭陵縣、昭陽縣、益陽縣。

三國初屬蜀,後屬吳。吳孫皓寶鼎元年(226)置高平縣,縣境分屬昭陵、昭陽、高平縣。

晉武帝以父諱昭,改昭為郡,太康元年(280)改高平曰南高平,後又複稱高平。縣境分屬邵陵縣、邵陽縣、高平縣。

南朝陳,邵陵、高平兩縣併入邵陽縣,縣境屬邵陽縣。

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7)蕭銑佔邵陽。置建州,並復邵陵縣。縣境分屬邵陽、邵陵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為南梁州,七年,又將邵陵併入邵陽,太宗貞觀十年(636)更南梁州為邵州,領邵陽、武岡二縣,縣境太部屬邵陽縣,小部為梅山峒地。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936-941)楚文昭王馬希範改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廢王馬希廣複稱邵陽縣,縣境大部屬邵陽縣,西北部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湖南轉運副使蔡煜重開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陽、永寧、石馬等地置新化縣。自此迄元、明、清,縣境分屬邵陽縣和新化縣。

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縣境分屬寶慶縣和新化縣。民國16年(1927)寶慶縣改名邵陽縣,分屬邵陽縣、新化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陽縣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隨之,縣境分屬於邵陽縣和新化縣的區人民政府相繼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陽縣人民政府新邵辦事處,辦事處行使縣級政府職權。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52)府民行創字第006號令:奉中南軍政委員會2月24日電轉中央政務院2月16日電令,批准設立新邵縣。4月1日,撤邵陽縣人民政府新辦事處,成立新邵縣人民政府,屬邵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縣治設釀溪。

1977年10月,劃屬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改名婁底地區)。

1983年8月改屬邵陽市,至今未變。

第二節 境域變遷

1952年全縣面積為1893平方公里,合284萬畝,有319個鄉、鎮,104863戶,40055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1.6人。嗣後,同相鄰縣市接壤的一些村、鄉歸屬多次變動。 1978年-1989年,全縣面積為1792平方公里,較1952年減少5.3%,。1989年有196789戶701490人。人口較1952年增加75.1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至391.5人。

新邵境域變遷表

時 間

鄉(公社)、村(大隊)名稱

原 屬

縣 市

劃 屬

縣 市

1953年4月

塘灣、禮灣、內外、峽山鄉

新邵縣

漣源市

禾坪、巖前、提塘、崇山鄉

新邵縣

邵東縣

三聖鄉

邵東縣

新邵縣

1953年7月

陽峒、峒巖、峒下、甘溪鄉

新邵縣

漣源市

1958年9月

慄山鄉及寺門前鄉的蓮荷、馬家、高家、朱家、百合、陳家橋鄉的萬橋、匡家嶺、鄧家衝、田莊、留田鄉的光裕堂、賀井、李子塘

新邵縣

邵陽市

1962年12月

前進、段塘、蘭江、泉塘、蘆家、黃土、花園、軍田、半邊街、蓮荷、百合、馬家、高家、朱家、光裕堂、李子塘、賀井、田莊、萬橋、匡家嶺、鄧家衝

邵陽市

新邵縣

1969年10月

萬富、合新

新邵縣

邵東縣

1970年9月

孫家橋人民公社(19個大隊)及潭溪公社的漣河、廟邊、茶亭

邵東縣

漣源市

1973年

紅星大隊的孟公生產隊

隆回縣

新邵縣

1977年10月

雀塘公社的蘆家、泉塘、前進、寺門前公社的蓮荷、朱家、馬家、高家、百合、陳家橋公社的匡家嶺、鄧家衝

新邵縣

邵陽市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朝鮮船艦能夠打敗日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