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哲宗趙煦生於公元1077年1月4日(宋神宗熙寧九年),原名趙傭,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北宋第七位皇帝。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去逝,趙煦登基為帝,改元“元祐”。

趙煦即位時年僅9歲,出身將門的高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

元祐更化 隱忍八載

高太皇太后輔政期間,因不贊成神宗生前的變法改革,便重新起用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呂公著為尚書左丞,執掌朝政;邀請年過八旬的四朝元老文彥博復出,擔任平章軍國重事。司馬光以“太皇太后以母改子”作為理論依據,著手廢除將王安石辛苦推行的新法。

1085年(元豐八年,趙煦二月即位,沿用先帝年號)七月,司馬光首先廢除保甲團教,半年之內,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等相繼被廢。

次年初,司馬光病重,將廢除新法的任務交給呂公著,並隨即提出廢除免疫法,不顧舊黨中範純仁、蘇軾、蘇轍等人反對,五日內廢除免疫法、恢復差役法,並將蔡確、章惇先後罷為地方官,次年八月,罷青苗法,同時嚴厲打擊王安石、呂惠卿、章惇、蔡確等新黨骨幹。

除了廢除新法外,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還擔心繼續與西夏作戰耗費國庫,主張綏靖政策,把宋神宗時辛苦攻佔的西夏軍寨——蘭州、米脂、浮圖、葭蘆、安疆之地,借新帝即位改元的機會,一律主動退還給西夏,以求和平。

但此刻的大宋軍力還不弱!

這樣的行為引發了新黨的不滿,紛紛反對。司馬光等舊黨執迷不悟,依舊把偏遠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賜還給西夏,只留下戰略要地—蘭州

次年(元祐元年)四月,司馬光的一生摯友,也是政治上最大的對手王安石在江寧(今南京)病故。

同年九月,為毀去好友一生心血而鞠躬盡瘁的司馬光去世。

呂公著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援下繼續“更化”。

然而他們忽視了小皇帝趙煦的存在,也忽視了少年天子心中富國強兵的雄心壯志。

從小就目睹父親為變法和國事殫精竭慮的趙煦對皇祖母和司馬光等老臣的做法十分不滿。但他還小,還沒有親執權柄,只能等待。並在等待中觀察、學習治國之術。

這一等就是八年。

八年裡,那些曾經追隨父親的變法干將們或被貶,或去世,境遇悽慘。

一朝親政 再起變法

公元1093年(元佑八年),太皇太后高滔滔去世。

趙煦終於掙脫枷鎖。這一年他16歲。

趙煦遵循父親遺志,重新推行元豐新法,罷免舊黨骨幹範純仁、呂大防、蘇軾、蘇轍等人,召回章惇、曾布等人,任命章惇為宰相,並且全面主持變法大業

趙煦恢復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疫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有效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此時的變法領袖章惇是個強硬的主戰派。恢復新法幾年後,大宋國力增強,也一改對外的軟弱態度,開始繼續對西夏用兵。

平夏城之戰

平夏城之戰先後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1093-1095年。這一次是西夏五十萬大軍主攻;宋軍以呂惠卿率部防守,章楶協調各路人馬反擊。不僅瓦解了西夏的攻勢,還收復了元豐八年後失去的邊境堡寨,繼而修建平夏城,為進一步軍事行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次是在1098年,面對宋軍的步步緊逼,西夏梁太后動員百萬大軍(實際約30萬人)向平夏城發動猛攻。宋軍在章楶的指揮下大敗西夏軍主力。西夏無力再戰,只好向大宋求和。

兩次平夏城之戰是宋朝與西夏的百年戰中宋軍取得的最輝煌的一次勝利。此後大宋更是連續擊敗西夏,將舊黨割讓的土地盡數收回。到了宋徽宗年間,若非靖康之變,童貫指揮的西軍幾乎要將西夏打到亡國。

重啟河湟開邊

河湟開邊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為了收復河湟,包圍西夏,統一西北古涼州地區,名將王韶攻取河湟地區的宕、疊、洮、岷、河、臨(熙)六州之地,降服羌人,拓地千里。元祐初年卻被司馬光、文彥博等人以“沒有經濟價值”反對所廢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宋哲宗決定重啟河湟開邊,由王贍領軍渡黃河,攻取邈川,後吐蕃首領西征來降。此後宋朝以青唐為鄯州,以邈川為湟州,收復了河湟之地。

英年早逝 壯志未酬

平夏城之戰不僅證明了變法是富國強兵的必由之路,極大地鼓舞了趙煦和新黨繼續變法的信心,也讓年輕的皇帝聲望高漲、徹底坐穩皇位。隨著新法的推行,大宋王朝的經濟狀況越發好轉,國庫更連年盈餘。

趙煦少年老成,是北宋王朝中最後一位強勢天子。然而他從小就身體羸弱,有咳血宿疾,少時整整八年要承受皇祖母和舊黨的重壓,親政後又要操勞國事、擺平舊黨為章惇等人繼續變法保駕護航,身體每況愈下。唯一的兒子出生三個月後就夭折,更是讓他傷心不已。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趙煦突然病重,不久就去世了,年僅24歲,在位15年。

趙煦的英年早逝對北宋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更讓剛剛步入正軌的變法再遭打擊。由於趙煦沒有兒子,只能由他的弟弟、那位多才多藝的端王趙佶繼承皇位,開啟了另一段荒唐歲月,終將這個得位不正的富庶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浦城章氏 中興將相

趙煦執政期間起用的變法人物中,有兩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章惇和章楶。前者在趙煦親政後,強勢領導變法革新;後者在平夏城之戰中作為主帥,帶領宋軍取得勝利,收復失地。

章楶以文臣為帥,北宋末年西軍大將种師道、种師中(即水滸傳裡魯智深的上級,老鍾經略、小鐘經略)都出自其麾下。

章楶是章惇的族兄,兩人都出自福建浦城章氏,其祖上是五代閩國重臣章仔鈞。章仔鈞鎮守浦城數十年,保境安民。閩國滅亡後,他的兒子多出仕南唐。此後章氏子孫開枝散葉,現有人口二百多萬,遍佈海內外。

章姓堂號有武都堂、豫章堂、京兆堂、河間堂、全城堂、萊山堂、復生堂。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簡單的聊聊關於章姓的遷徙分佈:

秦漢之際: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陝西、南方及蘇、贛;

魏晉南北朝:姜太公的後裔,在豫章繁衍成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時期享譽青史的吳興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資料表明,河間(今屬河北省)之章姓亦發展迅速,後逐漸昌盛並形成了章姓河間郡望;

隋唐之際: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臺),而且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

五代十國時期: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

兩宋時期:見諸史冊之章姓更勝,可謂名家輩出;

明初:山西章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南、湖北、陝西、河北、北京等地;

明清之際:分佈更廣,並有沿海之章姓遷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

如今:章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上述三省之章姓約佔全國漢族章姓人口的64%。章姓在古代百家姓上排名第四十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15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2%。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死因成為千古之謎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