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號稱“七鎮八遠”,絕大多數主力軍艦購自於海外,而極少數是清朝“自主研發”。甲午海戰共發生過三次大型戰鬥,第一次是豐島海戰,第二次是大東溝海戰,第三次是威海衛之戰。三次戰鬥期間,幾艘主力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自主研發”的軍艦似乎少有人提及,清朝經過了30年的洋務運動,在軍事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精力,到底有哪些具體的成果呢?在甲午海戰期間有哪些表現?
造船業領頭羊 福建船政局提到造船就不得不提福建船政局,由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於1866年創辦,地址位於福建馬尾山的空地上,因此也被稱之為馬尾船廠。
福建船政局俯瞰圖,曾經遠東最大船廠
創立之處,從法國和英國採購大量機械和造船物資,下屬製造工廠達到13處,涉及造船的方方面面,曾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在軟體方面,福建船政局大量聘請洋員,多達88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造船技術,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從1868年至1895年,福建船政局共生產軍艦33艘,其中絕大多數服役於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南洋水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艘軍艦服役於北洋水師,它們代表了清朝軍事和工業的最高水平。其中“八大遠”之一的平遠號鐵甲鋼殼兵船、廣甲號鐵脅木殼兵船、廣乙號鋼脅鋼殼魚雷快船以及廣丙號鋼脅鋼殼魚雷快船,都曾經參加了甲午海戰,其中平遠號和廣乙號,在不被重用的情況下作戰勇猛,差點立下奇功。
平遠艦誕生 充滿艱辛在製造平遠號之前,福建船政局基本以製造木殼船為主,這些船在中法海戰中被證明,除了當靶子之外再沒有其他用處(甚至當靶子都不夠格,不到30分鐘時間內法軍擊沉11艘軍艦,多數都是福建制造)。
在這種情況下,福建船政局總理大臣裴蔭森向朝廷上了《試造新式兵船疏》,提出了“自主研發”鐵甲艦的想法。
這個想法被滿朝文武大臣譏笑,尤其李鴻章,他從來就沒瞧得起福建船政局,從不認為他們能造出什麼正經軍艦來。
結果是慈禧太后力排眾議,批准了報告,裴蔭森帶領所有技術骨幹,參照有限的公開資料,仿照法國黃泉級近海防護鐵甲艦,開始打造自己的鐵甲艦。
平遠號於1886年開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加入福建水師,起名“龍威”,同年年底,加入北洋水師,改名“平遠”。
平遠號僅僅是山寨嗎?
平遠號仿照了法國黃泉級軍艦,幾乎主要的設計均有“抄襲”痕跡,但是,憑藉自己的技術團隊,做出了很多方面的創新和提升。
首先是主機功率,平遠號設計排水量2150噸,功率2400匹馬力,黃泉級的功率只有1600匹馬力,其次,黃泉級航速為11.6節,平遠號為12.5節(很多記錄為10.5節,不準確)。
此外,平遠號除了鋼甲、龍骨、肋骨是進口之外(彼時鋼鐵水平不行),全身所有部件均為中國產,清朝的工匠們一改雙氣缸蒸汽機的原型設計,製造了三氣缸三膨脹蒸汽機,動力效能更強。
當然只是對比原型艦有所提升,12.5節的航速在當時還是過於慢了。不過,在參考資料少、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能夠製造出來並有所改進,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
平遠為何籍籍無名?無人關注?
第一,雖然平遠號的製造不容易,可以說技術團隊超水平發揮,但距離主力戰艦各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無人關注很正常;
第二,李鴻章雖然勉強接收了平遠號,但始終不認為他能打仗,所以大東溝海戰時,平遠號的任務是警戒,壓根沒打算讓他參戰,或者頂多擔任替補隊員的角色。
平遠號不受待見從一件事就看得出來,平遠號管帶名為李和,同為“八大遠”之一,李和的職位和鄧世昌比差了三級,甚至不如訓練艦管帶的級別,在隊內的重要程度明顯不在一個層級。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平遠號依然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險些立下奇功。
殺入戰場 直接廢了鬆島
大東溝海戰爆發後,旗艦定遠號向留守各艦發出參戰訊號,負責警戒的平遠號和廣丙號兩艘“福建制造”立刻向戰場進發。
下午二時平遠號達到戰場,隨即衝入戰團,直奔日軍旗艦鬆島號。平遠號憑著強悍的裝甲,逼近鬆島至2200米處發炮射擊。
日本《黃海海戰“鬆島”艦內的情況》記載,“平遠”號艦首260毫米主炮發射的一顆鋼彈擊中“鬆島”號,從左舷中部下甲板的醫療室斜穿而入,擊穿1英寸厚的鋼鐵牆壁,穿過中央魚雷發射室,從左舷魚雷發射管下通過,擊入320毫米主炮塔下方,擊碎了驅動主炮旋轉的液壓罐,使得320毫米主炮無法旋轉……“使艦內各室發生猛烈震動,硝煙瀰漫,人近咫尺難以辨認,令人窒息”,三時十分,“平遠”號4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機關炮又接連命中“鬆島”號各部位,中央魚雷發射室內“彈片四起,室內周圍壁上噴濺著肉碎末,甲板上流淌著血肉相混之水,難以步行……”
不鳴則以,一鳴驚人,上來就給了鬆島一個下馬威,讓鬆島失去了大半戰鬥力,間接解了定遠被合攻之圍。隨後,平遠號轉身又去攻擊嚴島號,遭到猛烈還擊,平遠號對嚴島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之後,主炮起火、甲板起火、內倉起火,四時十六分退出戰團,滅火自救。
平遠號雖然一直不引人注目,但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讓人欽佩,面對多艘日艦圍攻,依然全身而退,顯示了優良的設計製造品質。
另一福建制造 當過主角
“福建制造”除了平遠號之外,還有一艘軍艦當過主角,就是廣乙號鋼脅鋼殼魚雷快船。廣乙號和廣丙號隸屬於廣東水師,戰前臨時借調到北洋水師。豐島海戰中,廣乙號與濟遠號共同護衛高升號運兵船,與日軍的吉野號、浪速號和秋津洲號進行了甲午海戰的第一戰。
廣乙號排水量只有1030噸,與日軍的幾艘新式戰艦相比簡直有些可憐,但航速在16.5節,而且可以用風帆輔助動力,可以說速度不慢。
在濟遠號率先開炮隨後逃跑的情況下,廣乙號憑藉輕靈的戰法與日軍三艦周旋。戰鬥一打響,廣乙立即衝向吉野號,準備發射魚雷,打了吉野一個措手不及,只好逃走;隨後廣乙又衝向秋津洲,在秋津洲密集的炮火下,廣乙又衝向浪速。事後秋津洲才知道,廣乙已經用魚雷瞄準了自己,如果不是自己一陣猛攻,擊毀了廣乙的魚雷發射管,秋津洲或者浪速就一定會有一個扔在豐島。
兩艦結局 正是洋務運動的真實面貌
廣乙號在豐島海戰撤退途中重傷擱淺,焚船自毀,是中日甲午海戰中清朝損失的第一艘戰艦;平遠號在大東溝海戰中受重傷,但依然完整的退回旅順修理,在威海衛一戰中堅持到最後被俘獲,後編入日本聯合連隊,沿用平遠之名,於1904年日俄海戰中沉沒於大連附近。
自毀後的廣乙號,甲午海戰中第一艘沉沒的清朝軍艦
廣乙號獨自對戰三艘4000噸級的新式戰艦,平遠號被俘後又為日軍服役近10年,雖然結果來看很屈辱,但從軍艦本身來說,經過了戰爭的洗禮,品質是過硬的。
兩艘軍艦的歷史,能夠看出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北洋成軍以來,以購艦為主,向來不注重“自主研發”,結果軍艦都是一次性的,修理、養護均跟不上,靠著買軍艦成為亞洲第一,自身卻沒有核心技術,一切都是空談。公正的說,平遠號的造價確實不便宜,短期內肯定不如直接購買划算,但長期來說,增強自身造船工業的實力才是海防的長遠之計。
反映到洋務運動本身,雖然有一些進步,但軍事和工業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全部流於表面化,而當局者恰恰沉醉於這種表現的繁榮之下不能自拔。
屈辱,成為現在前進的動力,想來現在中國海軍不可阻擋的崛起之勢,也會令100年前的海軍將士和技術人員感到欣慰吧。
-
1 #
-
2 #
癱瘓鬆島號的到底是鎮遠、靖遠還是平遠?已經好幾個版本了
-
3 #
崛起,中國海軍屈辱史一去不復返。
-
4 #
可憐到了民國後連鐵釘都生產不了。
公正客觀的說,洋務運動時期工業水平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