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詩人王維這首詩中的“陽關”,位於今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縣級市),在河西走廊最西端,在古代是中原王朝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中原大地通往西域外地的門戶。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新疆以東的甘肅黃河以西地區,包括武威、張掖、酒泉、金昌、嘉峪關五市,因此河西走廊在習慣上又常被稱為“河西”。河西走廊自漢朝開始,就是漢、胡重要的交流之地,因此這裡也經常成為漢人與西北少數民族的兵戎之地,河西走廊地區的統治權在此期間幾經易手,那麼從何時開始,河西走廊徹底成為中原王朝的統轄之地?
我們都知道,如今通往新疆的路線共有四條,但最早、最原始、最成熟的路線還是河西走廊。我們的先輩早在漢朝時就佔領了河西走廊,並在這片土地上設立四個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代河西四郡,分別為: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至此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版圖。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州,向每個州派遣刺史,行使監察之職,當時的河西四郡隸屬於涼州。到了東漢中後期,朝廷為了增加兵源、勞動力及減少外族對邊境的騷擾,將北方各遊牧民族內遷,因此當時大量遊牧民進入河西走廊地區,與當地漢族混雜居住。
到了東漢後期,朝廷將刺史改為州牧,並將州牧權力擴大,使得其成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到了東漢末年,各州牧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軍閥,全國陷入大亂鬥時代,這種情況直到司馬炎建立晉朝方結束。這段時期,儘管全國陷入分裂戰亂之中,儘管內遷的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在河西走廊地區穩定地居住下來,但河西走廊名義上還是在中央朝廷的管轄之內,並未落入外族之手。司馬炎咸寧五年,也就是公元279年,鮮卑族率先挑起來反叛中原王朝的大旗,攻佔河西走廊部分地區,雖然最終被西晉朝廷,但卻開啟了河西少數民族與漢族爭奪河西地區統治權的先河!
公元291年,西晉皇族內部因爭權引發內訌,進而演變為軍事衝突,最後轉變為全國大混戰,這就是西晉王朝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方才結束,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加劇了西晉王朝的滅亡,當然這也使西晉朝廷在河西走廊地區失去影響力,河西各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公元301年,涼州地方豪族出身的漢人張軌率先拉開了割據河西走廊的大旗,之後其子孫建立前涼政權,自此開啟了河西走廊地區朝代更迭頻繁的戰亂時代。
公元376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權攻破前涼都城姑臧(今武威),前涼滅亡,河西走廊落入前秦政權之手。淝水之戰後,短命的前秦君主苻堅被之前歸附的羌族首領姚萇殺害,姚萇在長安自立為帝,建立“後秦”政權。不久,前秦漢族將領呂光割據河西,建立後涼政權。公元401年,後涼末代君主呂隆向羌族建立的後秦政權投降,後涼政權滅亡,河西之地落入後涼之手。此後,河西又被鮮卑族建立的南涼政權割據,不久南涼又被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建立的北涼政權打敗,被迫南遷,河西之地又落入北涼之手。公元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佔領北涼國都姑臧(今武威),北涼滅亡,河西之地再次落入鮮卑族人之手。之後北魏因內訌分裂為東魏與西魏,之後東魏和西魏均被權臣篡位自立,東魏政權演變為北齊政權,西魏政權演變為北周政權。此後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之後北周權臣楊堅篡位自立,消滅盤踞南方的陳朝,建立大一統王朝——隋朝。
隋朝末年,武威郡地方豪族出身的李軌割據河西,建立大涼政權,最後被李淵建立的唐朝滅亡。在安史之亂中,唐朝國力損失嚴重,自此國勢開始衰落,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佔據河西之地,建立溫末政權,河西大部分地區落入吐蕃之手。此後大唐名將張議潮率領歸義軍反抗吐蕃,因勢單力薄,後來歸義軍僅佔據瓜州(今酒泉瓜州)、沙州(今酒泉敦煌)兩州。公元840年,回鶻汗國滅亡後,大批迴鶻流落河西走廊地區,主要在甘州(今張掖) 一帶活動。此後河西的党項族的崛起,攻佔涼州(今武威),並將涼州作為其陪都。至此河西走廊陷入各方割據混戰的局面。
此後,蒙古汗國崛起,河西之地很快被蒙古鐵騎征服。元朝建立後,河西走廊納入元朝疆域。自此以後,無論後面的明朝,還是清朝,河西走廊都始終是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實際控制疆域,期間再未被除大一統中原王朝外的其他勢力割據。所以,在這裡可以下結論:河西走廊自元朝開始,徹底成為中原王朝真正意義上的“領地”!